解說:當年的節假日調整到底依據的是什么?方案調整研究組表示,他們曾經用召開座談會和進行問卷、電話調查等方式,包括像蔡繼明所帶領的課題組之內的全國各地有關部門,社會團體、專家學者和部分企業管理人員進行過溝通,在經過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論證比較后,才形成最終的方案。
蔡繼明:其實有很多個方案,比如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也有方案,像中國社會科學院也有旅游研究中心。我們曾經走訪過全國假日辦,他們也說這個有不同的意見,國務院發改委權衡了各種意見之后,做出了一個相對來說折中的方案。
解說:在2007新版節假日方案公布后,全國假日辦也曾首次通過網絡對新方案進行了民意調查,而從幾個主要的調查網站數據中我們發現,對于取消五一黃金周雖然當時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但是贊同的卻基本都超過了60%,而對于新增的傳統節日和保留十一、春節長假,贊同的人幾乎是壓倒性的達80%左右,新方案得以順利實施。然而在過去四年多的時間里,已經實施的新方案還是不斷地引起爭論,面對有些繁瑣的調休制度和長假旅游一年比一年讓人頭疼的境況,全國假日辦在今天推出的網絡調查,是否是對法定節假日政策進一步調整的試探,對于政府最終決策究竟會有多大的影響?是否還應該通過更多的途徑去了解民意?
白巖松:透過這次征求意見也能發現這樣的幾個特點,第一個針對春節的調休幾乎沒人有意見,因為那是我們文化的根,每個人都要回家,就這樣的一個根、一個回家,三個字足以讓大家只會覺得春節里休越長越好,休15天才是最棒的。接下來對十一有很多的說法,但是我們如此的批評它也說明我們是如此的依賴它。中國人現在真正的長假實在是太少了,我們井噴一般的旅游空洞現在沒有時間讓它釋放出來,所以面對未來節假日怎么安排,大有空間可為,也就是公眾的意見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當然專家也會有他們的思考。
接下來連線一位專家,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的主任吳必虎。
吳主任,您好。
吳必虎(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巖松,你好。
白巖松:首先先肯定假日辦征求公眾意見,這當然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但是問卷本身是否存在缺陷?有改的空間沒有?
吳必虎:我認為能想到問老百姓,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是問卷本身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說黃金周不滿,不滿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讓大家講。一個是黃金周太堵了,大家主要是這方面不滿,對增加或者恢復五一黃金周大家同意不同意,沒有問。另外還有其它的開放式的意見,比如說長假、三天小假如何調整等等,所以問卷本身確實有一些挖坑的感覺。
白巖松:對,大家有的時候會覺得我自己被我自己累加起來的數據,反而被異化了。
吳必虎:是的。
白巖松:您覺得特別需要增加的選項是什么?
吳必虎:我覺得特別需要增加的選項,第一是不滿的原因,我能猜測的就是堵。第二是恢復五一黃金周同意不同意,這個非常重要,中國現在基本情況休假需求遠遠大于假期供給,而增加供給政府不會吃虧,反而能夠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發展又是中國城鎮化主要的推動力,所以這個應該好好問一問。
白巖松:我非常同意您的這個說法,尤其說到第三產業,但是我覺得它還是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人發展到這個階段的時候,其實對休息、旅游這樣的一種欲望達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我們需要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您是否認為五一的這種長假應該去恢復?
吳必虎:假日制度實際上涉及面非常廣,至少我能想到四個方面,第一,勞動者的休息和旅游權利要保障,政府要想方設法從制度上保障,剛才大家也看到,老百姓說都不能回家,所以必須通過國定的假日。中國城市化率超過50%,長假期間出去旅游的城市居民可能的市場規模達到6億人,人口基數非常大。第二,現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在25000以上,國民長距離出行的經濟收入和支付意愿在增長。特別重要的一點,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當然是最好的辦法,像你說的骨感,所以保留十一長假、恢復五一長假是帶薪休假制度難以實現情況下的一種權宜之計,我們必須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