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唐 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關于“誰來種地”指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發展農業必須穩定農民,解決農村瓶頸的基礎,首先要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無農不穩,尤其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近14億人口的大國,優先發展農業不僅是一個民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正是因為如此,從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9個一號涉農文件,體現了對農業問題的重視。就時下來看,這種重視仍會得到延續。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在2013年6月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說,報告指出,中國2012年城鎮化率達到52.57%,與世界平均水平大體相當,城鎮化取得顯著成效。相關數據表明,2012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達7.1億,城鎮人口大大超過農村人口,中國的城鎮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如果加上戶籍尚在農村的大量農民工和外出務工人員,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就相當有限。事實上也是如此,隨著青壯年的大量外出,時下的農村更像“老人村”了,十室九空。留守一族大多是老人,很多村十去六七甚至更高。在很多地方,隨著農村的空心化現象的加劇,土地拋荒的現象極為普遍,既浪費了珍貴的耕地,也嚴重危及到糧食的安全。
農村首先是人的農村,農業首先是人的農業。若是沒有人的存在,那么農業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業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故而,發展農村和農業的關鍵前提,就是要對“誰來種地”給予回答。如果傳統的自耕和小農模式難以為繼,就必須走集約化、機械化、產業化和科學化之路,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走現代農業之路。但實現創新,必須“以人為本”,若沒有相應的農業技術人才作保障,甚至連基本的勞動力都不足,那么農業創新就只能成為空話。
盡管每人的解讀不同,但誰來種地已成嚴峻現實。為此,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進一步提高糧價、加大投入和培訓的基礎上,還應做到:首先,必須在人才培養、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使農業產業收益有更大的提升;其次,應當在加快土地流轉、培育種養大戶上下功夫,并給予其技術層面的指導和扶助,使農業發展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另外,國家應當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使社會資金向農業和農村流動,使農村土地農場化和工業化,造就新型農場主和新型農民,以此來解決無人耕種的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在解決科技創新之前,必須實現思想層面的轉變——無論是農民本身,還是各級決策者和執行者,以及社會公眾,都應改變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看法,使全社會在思想上真正重視起來,并對實現農業創新有所付出和行動,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改變三農相對弱勢的地位,如此農業科技創新之路才會有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