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紀檢監察體制實行的是雙重領導體制,也就是說,各級紀委在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雙重領導下工作。過去,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只是業務上的領導,而紀委的人、財、物領導都在同級黨委手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紀委書記是由同級黨委副書記擔任,這樣一來,很難實現有力的監督,容易出現“同級監督軟”的局面。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提出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查案子在報告同級黨委時,也要報給上級紀委。”王懷超說,這意味著強化了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作用。
另外一個改革的方向是紀委書記的提名權。過去,經常是同級黨委提出同級紀委書記、副書記的名單,而現在要求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這讓紀委向相對獨立又邁進了一步,”王懷超說。
今年1月,中央紀委網站上推出了對各省紀委監察廳介紹。從中可以看到,目前30多位省級紀委書記有21人是中央或異地“空降”的。一時間,對于未來是否會實行“紀委垂直領導”的討論多了起來。
王懷超認為,考慮到中國國情,目前可能不會實行“垂直領導”。雙重領導體制下,同級紀委對同級黨委有相對獨立的監督權,而黨委也能對紀委進行監督,這樣能實現相互制約。
建立國家反腐委實現“大部制”?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設立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小組,意在突出“頂層設計”。這引發了外界的猜測,討論中國未來是否會在反腐方面探索“大部制”,設立類似“國家反腐敗委員會”的機構。
目前,中國反腐敗的職能分散在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政府專門設立的預防腐敗局、各級檢察機關及檢察機關設立的反貪污賄賂機構之中。這些機構職能重疊、邊界不清,難以形成反腐敗的合力。
中央紀委駐國家糧食局紀檢組長、黨組成員趙中權去年在《學習時報》上發表文章,建議可以對現有分散在不同機構的反腐敗機構進行整合,建立“國家反腐敗委員會”。
按照他的設想,這個委員會可以負責全國反腐敗工作的組織協調、綜合規劃、政策制定、檢查指導;承擔國家反腐敗法律的執行實施和檢查監督;查辦重大腐敗案件等。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曾在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說,有人建議學習香港的“廉政公署”模式,對反腐力量進行整合。這并非無可取之處,但是把紀檢監察、審計、反貪等機構職能合并一體,存在缺陷。憲法規定,檢察機關是獨立于政府的,如果要把檢察院職能剝離出來變成政府或黨委職能,有法律上的障礙。另外,根據組織法的規定,由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如果把審計署職能歸并到反腐機構,也有法律障礙。
王懷超認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比整合反腐機構更為“治本”的,是建立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這不是要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模式,而是要讓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實現“三權分設”。
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吳青
構建一個官員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機制
新華社電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古今來律師事務所主任吳青提出了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腐敗法》的議案。
她指出,目前,我國有關懲治腐敗的規定散落在《公務員法》等單行法律和黨內規定以及大量反腐倡廉的政策性文件中,較為分散,是碎片式的法律規定,不夠系統和完善。通過制定反腐敗法,可將分散的、碎片式的法律法規變成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