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購車合同暗藏玄機,承諾無法兌現,幾乎成為汽車銷售行業“公開的秘密”。侯云章說,利用格式合同損害消費者權利的違法現象,可謂比比皆是。
更令人震驚的是,部分4S店在售后、保養、維修等環節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少充多,給消費行車安全造成較大隱患。
深諳汽修領域“行規”的陜西咸陽西郊一家修理廠老板陳進軍說,一些大眾化車輛4S店在維修時,外圍部件頻繁使用副廠配件甚至假冒偽劣件,卻告訴消費者是原廠配件。“4S店的修理工不如叫換件工更合適。某個零件有三分毛病,能給你說成七分,消費者圖個平安啊,那就換唄!換下來的零件又被拿去安在別的車上,不信你去4S店要舊件,看他給不給你?”陳進軍說。
行業健康發展仍需苦練“內功”
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原本“四輪驅動”變為靠維修“一條腿”走路。
整車銷售、零配件經銷、售后服務和信息反饋,本是4S店營銷服務的一整條業務鏈,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許多4S店的經營模式卻發生“跑偏”。
汽車專家閻先生指出,從2008年開始,豪華車市場競爭激烈,經銷商一般以低于廠商指導價銷售。4S店想盈利就要提高現有客戶保有量,通過客戶日后的保養維修,將差額補回來。
“現在賣車本身利潤微薄,大部分4S店都是‘售后養售前’的經營模式。去年我們一款車給出了每輛2.7萬元的優惠,實際每輛虧損了2000元,就得靠保險、服務費、維修這些來彌補。”李肖說。
某寶馬汽車授權經銷商張姓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西安建一家4S店需要上億元資金,壓力非常大。除了自身運營成本高,4S店還面臨來自廠商的壓力。“廠商每年要求每個4S店銷售一定數量的車,完成了有返點,完不成要懲罰。”陜西省汽車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健說。
日趨激烈的競爭下,部分4S店將壓力層層分解下壓,導致一線銷售人員負擔過重、收入微薄,便想方設法從消費者身上“討飯吃”。而承擔了“創收”任務的售后環節,則不惜違法違規來提高利潤。
陜西省消費者協會統計顯示,2013年上半年,陜西消費者針對家用轎車投訴呈現上升趨勢。維修質量沒有保障、個別企業使用欺詐手段銷售坑害消費者等是主要投訴問題。
“中國進入‘汽車社會’的時間很短,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市場規范也需要時間。”魏和平表示,當前4S店對消費者購車、保養、維修全方位的壟斷,以及行業不正當競爭,未來都需要市場細分和多元化來破解。作為消費者,應當自覺抵制經銷商的各類“霸王條款”,而監管部門也應加強執法,打擊市場上的違規行為。
“現在已經有電商企業進入到售后領域,隨著日后市場越來越透明,消費者的選擇會更加多樣。4S店必須告別‘售后養售前’這種不可持續的捆綁式營銷,以更加便捷的服務取信顧客。”李肖說。(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