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互聯網江湖呈現百度、阿里和騰訊三足鼎立的局面,業界也將三家相提并論縮寫為“BAT”。一方面,這三家公司的存在,代表中國互聯網行業所達到的高度,成為眾多創新企業瞻仰的高峰。另一方面,在局部市場對創新和競爭的壓制,又讓這一批中國本土誕生的民營壟斷巨頭爭議不斷。
被吐槽的BAT
在BAT當中,最早受到指責、最容易“拉仇恨”的是騰訊公司。為什么是騰訊?關鍵在于騰訊的追隨戰略。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表示,“模仿是最穩妥的創新”。自從1998年創業之后,騰訊通過QQ積累了上億用戶,直到2014年,QQ在手機端才被微信趕下冠軍寶座——這就是騰訊的自我革命。而在PC端,QQ無疑仍舊是使用最廣泛的軟件。在龐大的用戶基礎之上,騰訊不斷復制市場上成功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往往都能后來居上,讓起個大早趕了晚集的對手切齒不已。
據不完全統計,騰訊在團購、游戲平臺、小游戲平臺、殺毒軟件等領域先后出手,將各自領域的先行者,如美團網、聯眾平臺、4399網站打得措手不及。此外,QQ影音、QQ輸入法、QQ搜索、QQ游戲等,騰訊的很多產品都會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騰訊才會成為行業的“公敵”,以至于創業者中都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企業的未來無非三種:生、死、騰訊”。
繼騰訊之后,阿里巴巴正以其“大躍進”姿態掀起互聯網狂歡。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以來,阿里巴巴在收購上花的錢已達400億元左右。只要誰賺錢、是行業的領軍者,阿里巴巴就不惜重金入股或收購。從UC瀏覽器到優酷土豆,從新浪微博到高德地圖,從文化中國到恒生電子,從新加坡郵政到恒大足球……從跨行業到跨國界,阿里巴巴頻頻出手令人目不暇接。
在BAT當中,雖然百度的市值最低,但其爭議也不小。作為中文搜索引擎的絕對領導者,百度同樣廣泛涉獵眾多領域,其新產品層出不窮。依靠自家搜索,百度的自家品牌吸引不少流量。但是,其競價排名卻長期飽受詬病,讓百度的搜索結果成為變相的廣告欄。
今年5月,百度針對P2P企業推出“白名單”制度,未經過百度認定的P2P網站被區別對待,此舉也引起業界質疑:今天這招能用在P2P上,明天就能用到其他行業,這對初創企業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
保護創新,或壓抑創新?
出手狠辣、橫掃業界的BAT,是否已經影響了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創新呢?其實并不盡然。
中國互聯網雖然發達,但是規模大的就那么幾家。盡管中國互聯網市場貌似寡頭格局,但是創業者的激情卻不低迷。一位天使投資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這兩年來,和創業者相比,資本方反而是弱勢群體。一些剛起步的創業項目,即使用戶數等指標和同類產品差不多,但是其估值也要比預期高出不少。而且資本方還不能等,稍微好點的項目一等就沒有了。”
半月談記者在創業者群體中采訪,也得到類似結論。一位中科院科研人員告訴記者,身邊有很多同學和朋友創業,和他們交流時發現,現在拉風險投資比以前容易很多。“我有個師兄,整個創業團隊只有一項技術,甚至產品都還沒有上線,結果都能拉到A輪投資。”
盡管互聯網行業確實存在一定泡沫,但這至少說明,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創新激情并沒有受到遏制,創業條件也不差。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BAT已經逐步改變策略:從原來的自己做,到后來收購,再到現在入股。例如騰訊,隨著體積的增大,過長的產品線也讓其自顧不暇。而且,騰訊在有些領域即使模仿,也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功,例如易迅網就始終不溫不火。所以,盡管騰訊依舊樹大招風,但市場的怨氣早已不如當年。
BAT在市場上跑馬圈地,雖然其目的是擴大自己的地盤,但對于投資者來說,又多了一個資本退出渠道。所以,只要創新企業在細分市場表現足夠優秀,風投就不愁投的錢收不回來。這樣對于市場來說,BAT反而成了創新的催化劑。
此外,BAT的地位也談不上穩固。由于中國互聯網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行政干預較少,因此BAT不過是競爭的勝出者,而不是行業的壟斷者。只要一著不慎,BAT完全可能在競爭中落敗。
今年6月,著名互聯網思想家凱文·凱里在中國表示,5年后會有邊緣化公司顛覆BAT。這種情況完全可能發生。試看,盡管阿里巴巴百般防備,但京東通過自建物流幾年內快速崛起,不僅進入百億美元俱樂部,今年還殺入了財富中國500強。360在搜索領域另辟新路,打破了百度一家獨大的情況,也表明BAT的壁壘遠非牢不可破。
不正當競爭才是創新殺手
目前,盡管中國互聯網行業已趨于國際前列,但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盤點下來,騰訊成立于1998年,百度和阿里巴巴創立于1999年。而BAT的創始人,都是資深風云人物。即使是新銳小米公司,其創始人雷軍也是老資歷,甚至比上述BAT創始人還要老。所以中國互聯網發展至今,是靠一群“新銳中年”在推動。反觀美國,2000年之后,還涌現了Facebook、Twitter等世界級網絡巨頭,其中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才30歲。
如果不是BAT,那是什么阻止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壯大呢?記者觀察發現,互聯網行業的江湖氣息是根源之一。由于受到行政干預較少,所以才能百花齊放,但由于行業管理較弱,中國互聯網行業充斥叢林規則,缺少行業秩序。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不正當競爭的案例不勝枚舉。大眾點評網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近和客戶溝通發現,另一家大型團購網站搞惡性競爭。如果商家在大眾點評網搞團購,就不能在那家網站上搞團購,這是逼迫商家二選一。
更有甚者,一些互聯網企業因為不正當競爭輸的官司,其被判罰的賠償費用居然被算入營銷費用。打輸官司都能看成營銷途徑,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互聯網行業會缺少規范。
在這種缺乏秩序的環境下,每家企業都可能成為受害者,也都可能成為破壞者。對于銳意創新者來說,江湖規矩顯然讓創新成本變得高昂。(記者 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