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村已搬遷好幾年了,村東西主要街道和背街小巷修路的事,想聽聽大家伙的意見。”8月19日上午,沛縣楊屯鎮張街居委會,上任不久的村黨支部書記王安凌正在做“村情預告”。一組村民小組長張華忠發言:“是好事,早該修了,我舉雙手贊成。”40多名黨員和群眾代表一致舉手通過。目前居委會已籌措資金180多萬元,近期即可動工。
過去,沛縣不少村居干部雖有為民辦事的熱情,但事先不通氣、事后不打招呼,流了汗出了力,老百姓還不買賬,最后干部有委屈、群眾有怨氣。今年推行“村情預告”制度后,除干部述職述廉、定期公開財務收支外,道路建設、低保申報、良種補貼、貧困戶救濟發放等都要事先向群眾通報。事情攤在明處,群眾自然擁護。今年全縣383個村居向群眾預告900多件事,95%以上被群眾“批準”。
“沒有關進制度籠子、失去約束的權力,很容易滋生腐敗。江蘇抓住了權力制約監督這個核心,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的發生。”江南大學教授徐玉生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制定明確的權力清單,其實是落實權力風險點監控,江蘇已經率先進行了探索,各地各部門以不同形式,把手中權力攤在陽光下,送到群眾眼前接受監督。
“全省32.7萬項行政權力事項,每項權力都上了‘戶口’。”省紀委法規研究室主任劉海濤告訴記者,江蘇從2010年起就開始試行權力事項網上運行,事無巨細梳理了全省行政處罰、行政給付、行政征收、行政獎勵等10類權力事項,每項權力都有一個編碼。而且,這32.7萬項行政權力全部實現了在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政府部門有哪些權力,行使的程序怎樣,是否枉法越權,打開網站一目了然。”
在公開監督權力的同時,還以程序規范權力。江蘇以信息技術固化制度執行流程,實現行政權力運行的電子化控制,減少了人為干擾因素。同步開發的電子監察系統,實時監控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行使,做到全程留痕、及時預警、迅疾糾錯。“以‘無情’的電腦代替‘有情’的人腦,確保權力規范運行。”省監察廳有關部門負責人說,1年多的時間里,全省辦理的1345.8萬件行政事項中,電子監察平臺就糾正了權力行使中出現異常情況的11172件,及時防范了權力行使中可能存在的風險。
“權力每個環節都公諸于眾、指望外部監督很難做到,但這些封閉環節也不能留死角。”徐玉生認為,如何監控不適合社會公眾監督的權力,需要專業的權力內控機制來實現。南通地稅部門從規范廉政風險內控流程著手,共排查梳理崗位85類、風險點158個,并依照權力的重要程度、自由裁量權的大小、違規違紀行為發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等,對風險點分級評估,劃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有效排除潛在隱患。同時,制定“兩權運行內控管理辦法”“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辦法”等制度,形成了以崗位權力為點、業務流程為線、制度建設為面的防控體系。
8月20日,淮安市紀委書記葛平約談市環保局主要領導,原因是去年該局“三清”指數在全市62個單位中排名倒數第一,被紅色預警。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反腐要達到的理想目標,但群眾難以監督這些較為“務虛”的指標。淮安匯集責任制考核、作風軟環境評議、第三方民意調查和述職述廉測評等56組數據、13000多條廉情信息,生成了585名縣處職領導干部、62個市直單位和8個縣區“三清”指數,2013年度測評中,47名處級干部、10個單位被預警,如不整改則會影響提拔、評優等。量化并剛性運用評價結果,使這一制度設計頗具威懾力。
淮安的實踐創新,也是江蘇多年來在權力運行監督機制創新上的縮影。在徐玉生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及各地集中力量查辦腐敗案件,“這點今后當然不能放松,但反腐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實到制度健全和制度創新。”
從2005年起,圍繞權力科學配置、權力事項公開、權力運行監督、防范利益沖突風險等,江蘇陸續建立健全6大類、18個方面、100項基本制度,通過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筑牢管權、管事、管人的制度籠子。在揚州、常州、淮安、徐州等地試點的基礎上,制度廉潔性評估已向全省推開。此舉通過查找和防范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中可能存在的廉潔性風險,努力從源頭上鏟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形成預防腐敗的長效機制。
一手抓制度建立健全,一手抓制度貫徹執行,尤其注重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執行力。東海縣曲陽鄉城北村村民通過集體“三資”信息化監管網絡平臺發現,村干部糧補土地面積與實際不符,網上反映后,縣紀委介入調查,追繳該村近5年虛報種植面積套取的補貼款14萬元,對村黨支部書記及村會計立案調查。東海縣紀委書記魏岳說,城北村村民使用的平臺,全縣346個行政村都已建成,集體資產、資金、資源全部網上公開。
“反腐必須依靠法制和科技兩條腿走路。法制提供軌道,方向亂了不行;科技做火車頭,提供充足動力。”徐玉生說。
(記者 陳月飛 任松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