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核心內容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生態決定文明興衰的客觀規律,全面闡述了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戰略思想。這些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不僅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更為黨和政府進一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工作指明了方向。
生態環境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和保障。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已經告訴我們,生產力不僅包括作為勞動者的人及其創造力,還包括外部生態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支持系統,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生產力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各種自然要素,比如作為勞動資料的土地,或者是作為勞動對象的森林、礦藏等。生產力系統的運行過程,就是人們以自身的活動引發、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通俗地理解,就是人們通過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財富以滿足自身欲望和需求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生產力核心要素的人與外部生態環境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在傳統的工業文明時代,受對自然規律認識所限,人類突出強調的是對自然的掠奪、征服和戰勝,其結果是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物種滅絕、氣候變暖等全球性的生態災害和危機。在嶄新的生態文明時代,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外部生態環境可以影響生產力的結構、布局和規模,進而影響生產力的運行效率和效益,所以突出強調的是人類對自然的尊重、順應和保護。只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生產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長遠目標。
牢固樹立良好生態環境就是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新理念。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廣東最先遭遇由長期快速粗放增長帶來的一系列資源、環境和人口問題。當前,廣東又處于轉型升級爬坡越坎的關鍵階段,這就意味著我們既要償還過去30多年高速發展帶來的歷史環境欠賬,又要解決當前和未來發展中新產生的環境問題和矛盾,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艱巨而緊迫。學習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用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既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更是廣東現實發展的客觀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在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必須加快轉變思想認知,摒棄把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樹立起良好生態環境就是先進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發展新理念。自覺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把發展與生態保護緊密聯系起來,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要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進一步提升我省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態環境是人類的立足之本、發展之基。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嚴峻的發展形勢,我們別無選擇,必須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和原則,在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建設過程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系統工程思想抓生態建設,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將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做細、做實和做優。突出生態優先,轉變發展方式,在經濟發展的結構、質量和效益上形成新的競爭力和增長點,讓生態文明建設助推廣東實現鳳凰涅槃,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