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羅莎莎
□ 本報通訊員 唐曉宇
“在看守所待了這些天,想著生病的公公和丈夫,心里非常煎熬。現在只要戴著手環,我就能在家里照顧他們,總算定心了!”3月25日,一起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案的嫌疑人顧某某在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干警和無錫市公安局惠山分局惠山開發區派出所民警的指導下,通過微信注冊“云羈押”監管平臺,佩戴電子手環,并簽署《非羈押人員義務告知及接受監管承諾書》,同意接受監管,保證完成取保候審期間各項法律義務。
記者了解到,“云羈押”是惠山區檢察院探索構建數字化羈押替代性措施的一項創新之舉。打開“云羈押”小程序頁面,被監管人員首先通過手機號碼進行注冊,后臺系統判定該號碼屬于取保候審人員,符合監管范圍,即進行識別,發送驗證碼并完成注冊。被監管人員進入平臺后,根據要求上傳行程碼,相關數據以保密形式實時發送后臺,完成“打卡”。若未能按時打卡,后臺將自動向檢察官、民警和犯罪嫌疑人三方發布風險預警信息,杜絕脫管漏管現象發生。
“2021年,惠山區刑事案件審前羈押率為26.85%,大部分輕微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在庭審前未被羈押。這也符合基層刑事案件輕罪案件居多的特點,如何對他們進行監管是個難題。”惠山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陳程剛說。
2021年,惠山區檢察院入選江蘇省檢察機關“降低羈押率的有效路徑與社會危險性量化評估”試點單位。該院立足基層未被羈押人數連年增長的實際情況,為進一步堵住監管漏洞,提升社會治理數字化水平,提出開發“云羈押”監管平臺的構想,得到多部門積極響應。
2021年9月,惠山區檢察院會同區公安、法院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適用逮捕社會危險性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明確了犯罪嫌疑人經社會危險性量化評估和公開聽證,在自愿并承諾履行監管義務的基礎上可以變更強制措施,并構建社會危險性量化評估等機制,促進審前羈押率進一步降低。
“此前,我們對犯罪嫌疑人采取人盯人的戰術,但隨之而來的工作量就非常大。”惠山開發區派出所民警邱志遠介紹說,一名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按照法律法規必須定時報備行蹤,匯報思想情況,參加當地組織的公益勞動、法治宣傳等活動。尤為重要的是他們不得離開本市,必須在辦案中隨傳隨到,保障后續刑事訴訟程序順利進行。基層警力資源缺乏,一般情況下,每位民警要同時監管20余人,監管任務極為繁重。
通過“云羈押”平臺,這些原本需要線下完成的工作在“云上”就可完成。據了解,平臺設置了外出報備、行程識別、積分管理、談話教育、檢警互動、可視化管理等6大模塊,涵蓋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應履行的報備監管義務,并配套開發了防拆卡扣式電子手環。
此外,后臺自動對手環佩戴者的日常表現進行動態積分管理,若發生“越界”或自行拆環情況,平臺啟動雙向報警功能,科學、高效、精準,用數字技術把“不關起來也能管得住”變為現實。目前,平臺已錄入人員12人,打卡120余人次,未發現違反取保候審相關規定的情況。
“通過云羈押數字化監管,節約了司法資源,更維護了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讓他們安心在家候審。”惠山區檢察院副檢察長張凌云說。下一步,該院將在二期開發中融入遠程訊問、公開聽證等功能,豐富“云羈押”平臺應用場景。還將整體構建多部門聯動參與的互聯網數字化檢察業務模式,釋放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