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雜志發表了重要文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文章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
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新中國成立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我國頭等大事來抓,進入新世紀后,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9年聚焦“三農”,可見我國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可以說,無論從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到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還是從農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到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三農”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洪澇自然災害等困難考驗下,不僅端穩了“糧食碗”,而且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看到“三農”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應明白存在的不足或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如人多地少的客觀現實導致我國糧食供求中長期處于緊平衡態勢,且“緊平衡”越來越緊,昭示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又如,農業過度依賴化肥、農藥、農膜等還沒有根本改變,而化工農業已經是造成中國面源污染的第一大因素。另外,當前外部風險挑戰和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仍需進一步鞏固,特別是在糧食安全等問題上絕不可掉以輕心。
因此,全國上下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綠野春風起,春耕春種正當時。眼下,我國從南到北陸續進入春耕備耕和春季田管時節。而春耕生產的質量直接關系著全年農村農業發展,更關乎農民的“錢袋子”。
讓人高興地看到:各地搶抓農時,利用現代科技助力春耕春管春種,為全年糧食穩產豐收夯實基礎。在四川安州、江西鄱陽、湖南漢壽等地,全自動育秧機器實現了機械化、“流水線”式的育秧作業,育出的秧苗生長整齊,易于實現機械化插秧。在安徽淮北,當地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和大數據分析開展春管工作,地里的苗情、蟲情、墑情一目了然。在河南濮陽,當地利用“互聯網+”,實現了田間管護數字化,大大節省了春耕春管的用工成本。春耕春種的背后,一項項技術為種植業提供“生產劑”,讓農民種地挑上“金扁擔”。正如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長全所說,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大田生產正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方式。無人機、物聯網、自動化等農業“黑科技”加快進入田間,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而田間地頭激蕩的科技動能,也將轉化為收獲時的豐收喜悅。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面對當前不少地方因疫情防控工作較為嚴峻,可能會影響春耕春播的種子、化肥、機械等農資的及時供應,期待廣大黨員干部能堅定地扛起春耕春播的職責使命,加強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強化農資信息物流的銜接聯動,開辟春耕春播專項綠色通道,為春耕春播跑出“加速度”、打出科技“組合拳”。在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讓廣大農民朋友種糧有錢掙,幸福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金羊網 文/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