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田長制 種好責任田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北京80%以上的行政區是涉農區,承接了國家現代種業重大項目等十二項涉農重點工程。全市各級紀檢監察組織圍繞糧食安全開展政治監督,護航“顆粒歸倉”、促進“谷粒滿倉”。
“黨政同責”——督促落實,守好群眾“米袋子”
倉廩實、天下安。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層層壓實黨委政府糧食安全責任。”
日前,作為全國首個在省級層面全面推行“田長制”的地區,北京明確由各級黨政負責人分別擔任市、區、鄉鎮、村四級田長,以清單形式明確責任分工。
“要將糧食安全責任落實情況納入全面從嚴治黨(黨建)工作考核,推動主體責任落實。”3月16日,市紀委常委會上,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陳健對糧食安全監督工作進行了部署。
市紀委監委第一監督檢查室聯合駐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對審計發現的某農場虛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問題進行核查。根據結果,市監委向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下發了《關于對虛報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有關問題的工作建議》,督促整改落實。
監督跟進到最基層。在“京郊糧倉”順義區,合作社農機剛剛完成對趙全營鎮萬畝示范田的施肥和鎮壓。鎮紀委書記梁巍看到春耕備耕工作有序開展,放心地在監督清單上打了個“√”。
幾天前,就在這片農田,區紀委監委第十二聯合派駐紀檢監察組的干部們開展了實地調研,詳細了解區委農工委區農業農村局“領導分片包干”“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落實情況,督促該局黨工委提高政治站位,落實主體責任。
在此基礎上,第十二聯合派駐紀檢監察組緊盯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節點和收購、儲存、銷售等重點環節強化日常監督、跟進監督,督促主責單位完善機制建設、堵塞制度漏洞。“我組還通過開展經常性警示教育,強化黨政責任意識,引導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履職盡責,助力糧食安全。”組長劉東升介紹。
2021年,順義區糧食生產面積位列全市第一;區委農工委區農業農村局榮獲農業農村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集體”稱號。“今年,我們將繼續在監督助力下壓緊壓實糧食生產責任。”區委農工委區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表示。
“藏糧于地”——保障執行,遏制耕地“非糧化”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北京各級紀檢監察組織圍繞耕地保護工作強化政治監督。
前不久,駐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深入13個涉農區,通過對“大棚房”清理整治“回頭看”工作開展監督,研判分析在工作中是否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并督促責任部門針對土地撂荒和農業設施閑置等問題拿出實招,嚴防“大棚房”反彈回潮。
耕地“非糧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種糧“不賺錢”。如何“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提高種田積極性,遏制耕地撂荒等現象,該組向駐在單位提出了強化政策服務、引導復耕復產、協調解決農業難題等建議。
在房山、大興、懷柔等涉農區,紀檢監察干部圍繞惠民惠農資金(卡)管理問題進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監督推動整改,確保資金撥付兌現。
與此同時,由市紀委監委牽頭的“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在全市開展。
京門良實公司原總經理李衛東接受審查調查!
北京市皇城糧油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渠建軍接受審查調查!
昌平糧食收儲庫原副主任李志文接受審查調查!
……
整治期間,全市各級紀檢監察組織對涉糧線索案件“大起底”,對可能存在的腐敗問題開展“回頭看”,對動心思、有邪念的“碩鼠”“蠹蟲”從嚴從重查處,強力震懾;通過對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昌平區、首農食品集團等涉糧單位履職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對全市糧庫糧食出入庫數據進行起底排查、對市儲備糧競價交易進行督導檢查等措施,推動專項整治走深走實。
截至目前,全市在辦問題線索91件,已立案19人。
發現問題要精準,整改落實更要強化。
以首農食品集團為例,作為大型國有食品集團,其儲備糧占市級總量90%以上。專項整治以來,集團積極自查自糾。集團紀委對各部門自查中發現的問題逐一分析研判,督促集團各級企業累計修訂相關制度74項,健全制度機制,堵塞管理漏洞。
首農食品集團只是一個縮影,全市自查自糾共發現問題688個,已完成整改近600個,糧食領域專項整治初見成效。
“藏糧于技”——護航發展,促進生產“中國芯”
隨著天氣回暖,春播春耕工作逐漸展開。在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一批高科技企業正在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全國春季農業生產注入科技活水。
坐落在海淀區花園路街道的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新上線了“春播穩產大數據決策指揮平臺”。平臺融合了衛星遙感、氣象等多類數據,從播種適宜區分布、氣象風險預警、作物長勢監測等方面為主要糧食及油料作物生產提供數據支持,用科技手段助力保障糧食安全。
花園路街道紀工委雖不直接參與“藏糧于技”,卻通過監督督促黨工委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推動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
尤其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企業能夠正常運營,離不開街道在助力復工復產、改善環境秩序、上門紓困解難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芯片”。
駐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緊盯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開展監督。針對駐在單位承擔的種子管理、科技研究等職能,督促制定有效政策,出臺具體措施,加強服務指導,重點督促市農科院加強種子領域科研攻關,提出做好科研機構廉政風險防范、注重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等意見建議。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且總產量最高的第一大作物,是糧食增產的主力軍。近二十年來,由北京市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選育的幾十個玉米新品種,已在全國累計推廣2億多畝、增產糧食百億余公斤,為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貢獻了北京力量。
監督的推動作用不止于此。
蘇家峪村曾是密云區的低收入村,老齡化嚴重,農業發展滯后,過去種植的玉米產量低、品質差,賣不上價。市農科院按照駐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的建議,主動與蘇家峪村對接幫扶,送種子、配技術、搞培訓,玉米良種全村覆蓋、高效增產技術全面應用,推動了玉米產業提檔升級,讓蘇家峪村成功摘掉了低收入“帽子”。
有了這樣的好樣板,密云區在強化經驗推廣的基礎上,通過開展糧食安全相關監督檢查鞏固成果。“職能部門是否積極主動開展農技推廣培訓是日常監督的一項重要內容。”區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萬強說,“我們將根據監督發現的問題,抓好問題整改、健全制度機制,全力護航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