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平均主義”的大市場
■ 專欄
“我的地盤我做主”不好使了。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意見》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城鄉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當前中國的國內市場規模總體上已位居世界前列,商品市場規模優勢明顯,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國內大流通、大循環的格局初步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困難,其中城鄉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比如,在商品市場方面,2021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達到了440823億元,其中城鎮占比達86.6%,而鄉村僅占13.4%;在人均消費水平上,只有上海、北京、廣東等8個省份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需要引起重視。
“平均主義”大市場是一種誤解
在這種背景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人擔心,這是不是要把全國市場不分地區差別、不顧客觀條件地建成一個模式、要素平均分配、發展水平一樣的市場?還有人擔心,如果建成全國統一市場,本地的商品要素會不會大量流向發達地區,從而影響本地經濟發展?或者外地的商品要素涌進來,對當地企業造成沖擊?這當然是一種誤解。
事實上,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平均主義”的大市場,是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不是把“高”拉“低”的大市場。其本質是通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破除阻礙市場發展和要素流動的各種障礙,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實現全國一盤棋,要素自由流動并能夠獲得最優配置的大市場。這是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此次《意見》出臺的主要目的。
其實,每個地區都存在著各自的資源稟賦,有著不同的商品要素比較優勢。正如有的地方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集中,有的地方勞動力眾多,有的地方能源資源豐富。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各地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實現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時,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效益最大化。
用“大循環”替代“小循環”
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的障礙和阻力。最為典型的是地方保護主義,一些地方政府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狹隘思維,對外地企業實行差別待遇。
此外,由于制度缺陷導致的市場分割現象嚴重,也是阻礙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一大障礙。當前,人力資源流動受到現行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約,既妨礙了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也對流動人口的權益造成損害。
因此,要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盡快形成,就必須堅決掃除這些障礙,打通這些堵點。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大程度地實現對內開放。
首要任務就是清除“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摒棄平均主義思維,以市場為導向,在發揮本地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從實踐來看,越是開放、秉持商品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地區,往往越能在大循環中把握商機實現地區快速發展。
同時,還需要完善地區發展的補償機制,通過政府轉移支付或傾斜性投資等機制,實現地區間的平衡發展,并形成鼓勵商品要素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內在動力。
總之,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過程中,仍要秉持立破并舉。不僅要建設高標準、高效率的市場體系,同時也要破除國內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打破壟斷與區域割裂,用“大循環”替代“小循環”。
□李長安(學者)
評論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 xjbpl2009@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