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資供應逐步恢復的同時,一些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
4月24日早上5時55分,楊浦區同濟北苑的諸女士被鬧鈴準時喚醒。她同時打開幾個APP,開始買菜。
和許多上海市民一樣,隨著小區封控時間的延長,看著家里逐漸清空的冰箱,諸女士曾有些慌亂。“4月4日那天居委發放了一些政府物資,但數量不多。好在之前加了小區微信群,看到有人組織團購,我就加入了。”諸女士說,靠著幾次團購,她買到了一些米面糧油和肉類,以及衛生紙等一些生活必需品,心里總算踏實了點。
“后來政府發過好幾次物資,其中還有云南捐贈的大禮包。同時我時不時通過團購和電商買些東西,到今天,家里已經囤了一冰箱的食物,一段時間內的確不擔心吃的問題了。”諸女士介紹,之前她在叮咚、盒馬、京東等電商平臺上下單,成功率并不高,到了4月中旬,明顯感覺到商品種類變得豐富了一些,搶菜難度開始有所下降,配送速度也有所提高。“比如叮咚比較難搶,如果6點搶不到,我會時不時留意下,它有時候會補貨。我今天在叮咚和盒馬上各自下了一單,在叮咚上買的主要是水果,在盒馬上買了自熱小火鍋和兩只雞。”
中午時分,諸女士已經收到了叮咚和盒馬的訂單。記者隨后來到幫諸女士配送的叮咚和平站。
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站點,在四平路上。站點內外,工作人員一直在緊張地揀貨裝貨。站長秦有峰指著貨架告訴記者,“情況在好轉”,目前每天到貨量基本是之前的兩到三倍。以前只有晚上到貨,大概四五輛車的貨量,現在白天晚上都開始有貨車來送貨,一天加起來差不多有十輛。商品種類也在增加,如果說之前都是一些基礎的蔬菜肉類,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曲奇禮盒、火龍果禮盒等。“我們的人員都在陸續返崗,目前已經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團購為主,搶購為輔。在諸女士看來,她的朋友們感受也大多如此。從最初儲備不足的恐慌,到靠社區團購維持,再到現在政府發放、團購、網購三個渠道并行,基本不再為吃飯問題發愁。一位住在金運路地鐵站附近的居民說:“我從4月1號開始吃了近半個月的泡面,直到最近幾天終于開始能買到新鮮蔬菜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小區在基本物資保障的基礎上,已經開始考慮改善性個性化需求。在浦東金橋新城小區,志愿者范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小區很早就成立了團購群,從封控的第三天就開始了團購。最初,大家都買些蔬菜、肉類、速食,后來逐漸拓展到水果、面包、咖啡等。“最近幾天,我在給大家送貨時發現,一些個性化的用品越來越多,冷飲啊零食啊都有。”
不過,記者采訪中發現,在物資供應逐步恢復的同時,一些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
家住大場鎮的郭女士說,周邊電商網點恢復運營的不多,政府發放的物資對他們一家三口來說也不夠多,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主要靠團購維持。但一些“野生團”價格偏高,質量也難以保證,甚至出現了不少聞所未聞的品牌,但特殊時期大多數人只能照單全收。還有一些居民因小區人數少,難以達到成團規模,無法靠團購補充物資。“是否能在這些區域多開通一些線下商家,讓老百姓通過餓了么等平臺騎手去購買。”郭女士建議。
封控區小區內的“最后100米”,仍是不少居民反映的問題。諸女士說,她所在小區因陽性感染者增加,導致能下樓的志愿者人數逐漸減少,這給大量進入小區的物資消毒和分發帶來了困難。同時,人力缺少和團購網購安全性的問題,使得部分小區“叫停”了一些改善性個性化的物資,居民和居委會、物業之間也產生了一些矛盾。
物資品質不達標,是逐漸出現的新問題。4月22日上午,馬橋萬科城的業主張先生收到了政府的第五批物資,但他發現其中一盒速凍雞翅有些發霉,小區群里也反映了這種情況。居委很快統計發霉物資的數量,當天晚上居委會書記和食品安全部門就上門取證。“具體處理結果還在等待,但政府這種處理速度我們還是滿意的,希望以后相關部門能真正做好供應商資質篩查和食品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