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 題:從3000萬到零病例 中國獲得“無瘧認證”后路向何方?
新華社記者沐鐵城、田曉航、顧天成
從20世紀40年代每年報告約3000萬瘧疾病例到2017年以來零病例,經過70多年的艱苦努力,2021年,中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國家消除瘧疾認證。
4月26日是全國瘧疾日,今年的主題是“防止瘧疾輸入再傳播,共創無瘧世界”。專家認為,消除瘧疾不是“抗瘧終點”,外防輸入的“弦”不能松,要為實現“無瘧世界”持續貢獻中國經驗。
輸入性病例成防控重點 瘧疾傳播媒介依然存在
“瘧疾消除并不等于消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所長周曉農直言,要做好內防本土再發生、外防輸入再傳播,才能鞏固我國來之不易的消除瘧疾成果。
周曉農表示,我國已連續多年沒有本土瘧疾病例,但仍然面臨輸入性瘧疾的挑戰,輸入性病例成為防瘧主要壓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因為有相關入境封控措施,輸入性瘧疾病例從前幾年的每年2600例以上下降至不到1000例。”周曉農說,但防控瘧疾的“弦”不能松,要大力防治輸入性瘧疾,絕不能掉以輕心。
除了輸入性病例的潛在風險,作為間日瘧、惡性瘧傳播媒介的按蚊也并未完全解決,殺蟲劑也會面臨耐藥性等問題,農村地區的防蚊滅蚊水平有待提高。
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繼剛介紹,按蚊等傳播媒介并未消除,輸入性病例引發本地繼發傳播的風險一直存在。因此仍然要高度重視,保持相關經費和人員投入,加強瘧疾疫區和口岸的防控力量,專業人員應當對瘧疾保持敏感性,前往瘧疾疫區人群則要格外保持警惕并掌握相關防控知識。
全球瘧疾形勢嚴峻 中國持續推進“無瘧世界”
我國輸入性瘧疾病例風險猶存,這與世界范圍內瘧疾形勢不無關系。部分國家逐步實現了消除瘧疾,但仍有部分國家瘧疾患者持續發病,且一直未得到明顯緩解。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估計有2.41億瘧疾病例,62.7萬人死于瘧疾。此外,非洲是全球瘧疾最為嚴重的地區,全球超九成的瘧疾病例及死亡病例都發生在非洲地區。
周曉農表示,我們應該加快總結中國瘧疾防治與消除經驗,給其他國家抗瘧計劃提供參考。
在中國等國合作開展的坦桑尼亞試點項目中,我國探索總結出的“1-3-7”工作規范與世界衛生組織T3倡議(檢測、治療和追蹤)相結合,設計出適用當地以社區為基礎的“1-7”瘧疾監測響應模式,即在發現病例1天內進行社區篩檢、患者藥物治療以及數據分析,7天內對高流行社區快速處置(篩檢、健康教育、防蚊滅蚊),并進行人群藥物普治。
“當地老百姓告訴我們,原來每家每戶都有病例,短短幾年時間許多人家里實現了零病例。”周曉農說。
據悉,坦桑尼亞一期試點項目進行后,干預地區瘧疾患病率在高發病社區下降85.4%,低發病社區下降70.1%;二期示范項目的初步結果顯示,前期干預地區瘧疾患病率進一步下降60%左右。
目前,這一創新模式的有效性成果已經在國際期刊公開發表,“1-3-7”工作規范也已被寫入世界衛生組織技術文件向其他國家推廣。
深耕抗瘧藥物創新研發 也要打造“永遠不走的隊伍”
“盡管過去20年全球在消除瘧疾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瘧疾新發病例數量的降低幅度正在放緩,全球亟須在加速推廣現有有效工具的同時,研發更加有效的抗瘧藥物和工具并創新防控模式。”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鄭志杰表示。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治療瘧疾的推薦方案,而青蒿素的制備仍靠天然提取。為確保有藥可用,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將青蒿素資源作為研究重點方向之一。我國科研人員對青蒿品種進行改良,已經能夠讓青蒿素含量達到2%左右。
蓋茨基金會也正在支持中國企業生產的青蒿素類藥物進一步提升質量,支持中國科研機構開展青蒿素生物合成優化項目,進一步降低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的成本并增加其供應。
除了藥物的研發創新,中國專業隊伍的身影也出現在非洲大地上。中國不僅送醫送藥、援建醫院和瘧疾防治中心,而且還為受援國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和科研技術人員,打造“永遠不走的隊伍”。
在科摩羅,中國援建的中科瘧疾防治中心和莫埃利島抗瘧分中心均運行良好,并已在當地培訓4000余名掌握瘧疾防治知識的醫療衛生人員。
不僅是科摩羅,越來越多國家借鑒“中國經驗”防治瘧疾。中國對全球抗瘧的援助已然是覆蓋資金、產品、理念、人才等方面的多層次綜合援助。
“援非是雙贏,既有利于全世界范圍內控制和消除瘧疾,也有利于保持國內人員的專業水平。”周曉農表示,消除瘧疾不是抗瘧終點。中國會繼續分享成功經驗,為共同構建無瘧世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