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論員
今日社評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雖然當前經濟發展面臨一定壓力,但我國產業體系齊全,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明顯,創新驅動發展成效不斷顯現,人才紅利持續釋放,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動力。時與勢在我們一邊,歷史正確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審議《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會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做好經濟工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至關重要,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落實到位。(相關報道見03版)
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今年以來,國際形勢動蕩不安,全球疫情擴散蔓延,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加大,國內疫情散發多發,一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增強各種宏觀政策有效性,用發展化解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和挑戰,確保了一季度國民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實現經濟開局總體平穩。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22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270178億元,同比增長4.8%,較2021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3%。在全球疫情不斷反復、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逆勢上揚的發展態勢難能可貴,首季“開門穩”的經濟成績單來之不易。
疫情要防住,動態要清零。沒有公共衛生安全,就難有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確保經濟社會穩定運行,方能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全球疫情仍在高位流行,病例數高于前三波疫情水平,奧密克戎帶來的新一輪疫情,令2022年的這個春天仿佛遭遇了“倒春寒”。近期全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我國面臨嚴峻復雜的防控時刻。疫情反復再次警示我們,抗擊疫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來不得半點松懈怠惰、馬虎大意。疫情越是膠著,越不能有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態,必須常態化采取最堅決、最果斷、最科學、最嚴格、最全面、最徹底的防控措施,以期取得最顯著成效。
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2022年已過去三分之一,一些新出現的困難和矛盾讓我們面臨更大壓力,實現全年發展目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實施好退稅減稅降費等政策,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謀劃增量政策工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全力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和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強化土地、用能、環評等保障,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就業為民生之本,市場乃民生支撐。一方面要全力穩住市場主體,對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另一方面要穩定和擴大就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特別要組織好重要民生商品供應,保障城市核心功能運轉,確保交通物流暢通,確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抗疫保供企業、關鍵基礎設施正常運轉,穩控安全生產形勢,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雖然當前經濟發展面臨一定壓力,但我國產業體系齊全,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明顯,創新驅動發展成效不斷顯現,人才紅利持續釋放,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動力。時與勢在我們一邊,歷史正確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堅定歷史自信,保持戰略定力,扎實辦好自己的事,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定經濟基本盤,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狠抓政策落實,有效應對突出矛盾,保障基本民生,我們一定能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號”巨輪一定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