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5月1日電題:牦?!版?6”和它的“全職奶爸”
新華社記者李寧
暮春時節,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種牛場,陽光遍灑草場,“尕66”俯下身子,“貪婪”地啃食著枯草,副場長殷滿財在一旁為它輕輕梳理著毛發。
“尕66”是一頭野生公牦牛,它的家鄉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2006年,出生不到半月,體型瘦弱、身患疾病的“尕66”迷失荒野。幸好被巡山的索南達杰保護站工作人員發現。但由于缺乏救助野牦牛的經驗,各種法子試了個遍,“尕66”發燒腹瀉的癥狀遲遲沒有緩解。
聽到純種野牦牛救助遇到困難,時任大通種牛場技術員的殷滿財連夜奔赴上千公里外的可可西里將“尕66”帶回種牛場。返程途中,殷滿財一直把它摟在懷中保暖;回到種牛場,殷滿財組織獸醫會診,制定治療方案。用牦牛奶喂養,注射藥物和疫苗、領著它在草場散步……在專業治療下,“尕66”逐漸恢復健康,殷滿財也成了“尕66”的“全職奶爸”。
“‘尕’在西北方言里是小的意思,它進場時不到20斤,引進排序是06066號,我們就叫它‘尕66’?!币鬂M財介紹,之后大通種牛場引進種牛編號系統,通過電腦重新排列,公牛是奇數、母牛是偶數,但“尕66 ” 的編號卻一直保留到今天。
2009年,已成年的“尕66”身高近一米八、體重700多公斤。在殷滿財的安排下,它得到一份“工作”——配種繁育后代。20世紀90年代,由于管理粗放、近親繁殖,缺乏系統選育,家養牦牛品種退化嚴重,體型瘦小、抗病性差,死亡率高,出肉量下降?!瓣笈W鳛槟撩袢罕娭匾纳a生活資料,出現退化、死亡等情況,意味著牧民的生產、生活將出現風險?!币鬂M財說。
為改善牦牛基因,復壯牧區牦牛,殷滿財和場里的科研人員絞盡腦汁尋求解決辦法:通過引進、馴化野牦牛,以采集精液和大面積人工授精的方式,繁育具有二分之一野牦牛血統的牦牛種群。再通過橫交固定、閉鎖繁育等方式確定優勢性狀,培育出適應高寒生態環境、遺傳性能穩定的牦牛新品種。
由于血統純正、體型壯碩,“尕66”很快成為種牛場繁育配種的“中堅力量”。殷滿財介紹,“在西北各地牧區里,‘尕66’人工授精繁育的后代超過9000頭,采集儲存的凍精4萬余支,是場里功勞最大的?!畡谀!?。”
如今,16歲的“尕66”已經步入“暮年”??粗鴱男○B大的牦牛“孩子”,殷滿財笑著說:“今年就不給它安排‘值班’了,也讓它享受下‘退休’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