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6日消息(總臺記者韓雪瑩 馮志遠 王海樵 于文波)“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端穩端牢了“中國飯碗”。
2021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自然災害等困難,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比上年增長267億斤,為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作出全面部署;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已春播糧食7億多畝,占意向面積七成多,進度快于去年同期。
從長遠看,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需要進一步鞏固增強,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仍十分艱巨。中國之聲16日起推出一線調研《中國糧,穩產保供看開局》,以2021年全國糧食產量排名前十的農業大省為樣本,剖析當前形勢下,如何繼續發揮政策和作物優勢,孕育農業新生機。16日推出第一篇:《“北大倉”穩糧擴豆 穩住大國糧倉》。
黑龍江省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大省,素有“北大倉”之稱。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1573.54億斤,比上年增加65.34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11.5%,連續十一年位居全國第一。今年,黑龍江省全省糧食作物計劃播種面積2.185億畝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增加大豆播種面積、探索智慧農業和黑土地保護新實踐……繼續做好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雖然立夏已過,但在我國“最東北”的黑龍江,春耕正是火熱時。
北安市趙光鎮趙光村新興糧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于麗莉今年做了一個新決定:合作社3000畝地全部由玉米改種成大豆。做決定前,于麗莉也猶豫過——趙光鎮有耕地24.36萬畝,多年來大豆平均畝產不足300斤,種玉米似乎一直是優選。
于麗莉分析:“如果種大豆,地里的草長起來,就得人工除草,工錢也特別貴,一坰地可能無形當中成本就增加到1000元左右。但玉米就不用,玉米長起來后,把草覆蓋住了,草起不來,后期也不影響產量。都是種地,為什么不挑省心的種呢?”
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我國糧食總量雖然充裕,但大豆等油料自給率較低,更易遭受今年全球糧食生產格局變化帶來的沖擊。為了讓“油瓶子”里盡可能多裝中國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全國計劃擴種大豆2200萬畝,其中黑龍江承擔1000萬畝,接近一半。趙光鎮響應號召,計劃在原來11萬畝大豆種植的基礎上,再擴種6萬畝。
然而,于麗莉的擔憂也是現實,大豆產量偏低而管理成本高,怎樣才能既完成大豆擴種任務,又保證農民的種植效益呢?今年1月,《2022年黑龍江省擴種大豆工作方案》發布,要求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挖掘大豆單產潛力、提升大豆品質。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姜慶海概括,省里的政策是“打組合拳”:“省財政統籌10億元涉農資金,專項用于支持擴種大豆工作;全省繼續實施大豆、玉米差異化補貼政策,2021年大豆和玉米的補貼差在180元,今年補貼差要達到200元左右;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面積,開展大豆種植收入保險試點,減少大豆生產風險。”
此外,黑龍江今年還計劃推行耕地輪作試點1500萬畝,試點區內玉米、小麥、雜糧等與大豆輪作種植,每畝補貼暫定150元。于麗莉粗算后心里有了底:“今年大豆輪作補貼下來,加上綜合地力補貼、種植補貼等等,一坰地大約補貼六七千塊錢,我們一下子就有保障了。”
加大補貼畢竟只是提供政策保障,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種大豆的效益,還要提高種植技術水平,通過增產實現增收。成立于1947年的北大荒集團趙光農場是我國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多年來,大豆一直是農場的主要種植作物之一。趙光村將2.43萬畝耕地通過全程托管的方式與趙光農場合作,實現了耕作區的現代化、規模化、精細化管理。
北大荒集團趙光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李海成介紹:“我們提供從農資供應、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到最終收獲、銷售等環節的全程托管服務。也就是說,地還是他們的,活都是我們干。”
收益驅動,一些種水稻的“老把式”也盯上了大豆種植,正經歷著由水田改種旱田的第一年。在“擴豆”的契機下,除了以減玉米來增大豆,黑龍江還在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探索試點25萬畝,重點選擇水田產量較低、可操作性強的地方進行改造,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區域,既保證水稻產量穩定,又可助力大豆擴種。
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意味著玉米和水稻種植面積的調整;然而這三大糧食作物中,大豆的單產遠低于玉米和水稻。穩糧擴豆,“穩”字先行,種植結構優化調整后,黑龍江全省糧食總產量怎么穩?科技賦能、利用和保護好良田是關鍵。
今年,黑龍江省北部地區采用了大壟密植技術,通過增加單位面積植株的密度來增加畝產。黑河市愛輝區,當地36萬畝玉米地已經開始播種。黑河市愛輝區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蓋永峰表示,通過耕作技術更新,預計今年當地的玉米畝產能在去年歷史新高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我們完全按照農墾的作業耕種模式進行耕種,特別在農機裝備水平上進行了提升。從深松整地,秸稈翻埋、碎混,再到秋整地,特別在今年春耕的時候,又繼續加大了春天加肥、起壟震壓。”
“削整擴平”標準化格田改造正在這片黑土地上上演,激發著高標準農田的新潛力。先前密密麻麻的水稻小格田經過擴大和土地平整后,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機械作業效率,還能提供田間管理標準和作業條件、提高糧食產量、降低人工投入成本。北大荒集團黑龍江閆家崗農場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春江形象地打比方,這種作業方式為“小格變大格”、“田”字變“口”字,他向記者算了筆賬:“經過我們兩年的改造,現在全部實現了大格田,原來農場的毛面積是2186畝,改造后實際種植面積增加了106畝。按照平均畝產1000斤水稻計算,我們可以增產10.6萬斤。”
守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讓黑土地持續肥沃,也是增加作物產量、提升作物質量的重要抓手。在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整建制推進試點縣——海倫市,當地和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應用了一系列黑土地保護技術。幾年下來,海倫市黑土地保護項目區的玉米每畝平均增產50公斤、大豆增產22.2公斤、水稻增產40公斤。海倫市農業農村局黑土地保護項目辦公室主任劉向波介紹:“我們主要采取的技術措施,第一個是玉米秸稈全量深翻還田;再一個是玉米秸稈碎混還田;第三個是堆漚有機肥,就是用秸稈、土、糞、1%的腐熟劑,漚成有機肥,進行有機肥還田。”
農時到田間,農事催人忙。在黑龍江廣袤的黑土地上,農業生產正迎來好時節。
黑龍江佳木斯富錦市上街基鎮天安村種植戶張元江:現在國家的補貼政策也好,大豆的行情也好,我們種大豆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黑龍江北大荒七星分公司種植戶王曉東:現在智能工廠催芽,育出的苗長勢均勻、抗逆性強,秧苗素質高,直接把育好的苗裝車運進大棚里,特別省工省力。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姜慶海:2022年全省要擴種大豆1000萬畝以上,全省大豆總的種植面積要達到6850萬畝以上,產量力爭達到170億斤,從我們的調度看,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