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5月19日電( 記者 崔呂萍)5月北京,初夏暖晴。5月17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會內,近100位全國政協委員參與,29位委員、專家發言,140多位委員通過委員履職平臺發表意見;會外,眾多業界人士圍繞這場座談會所傳遞出的信號,不僅高度關注,而且以各種方式參與討論。 這場協商會為啥這么“香”?一起來聽聽那些發言背后的故事。
發言“解渴”的“貼心人”
一場由全國政協組織召開的數字經濟會議,究竟引發了怎樣的關注度?
看評論區:研究機構認為,這場專題協商會在中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疊加疫情和地緣危機等超預期挑戰的背景下召開,再次向市場釋放出穩經濟增長的積極信號;黨派人士則指出,在頻次上,全國政協每年一般只召開兩次專題協商會,“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為今年上半年的議題,突顯了數字經濟、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于當前戰略全局的重要性。
聽委員說:現場參會并發言的全國政協委員、第五空間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談劍鋒,線上參會并發言的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幾乎是一樣的——“沒想到這場會這么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會議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從領導的講話到政協委員,專家的發言,實事求是,敢說真話,做到了‘’情況摸得透,問題找得準,建議出得實”;提交書面發言材料的多位委員及市場人士也認為,能夠參會、聽會,感到很“解渴”,沒人在發言時“穿靴戴帽”,大家直奔主題談意見建議,很遺憾沒能搶到話筒。
訪市場人士,很多人感覺自己想說的,委員都知道,替他們說到了。而據本報記者了解,為開好這次會議,多位委員會前做了深入調查,廣泛聽取了意見建議,可以說是帶著問題來提問、帶著答案來“驗算”的。
“我在這次會議上主要聚焦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問題。在會前調研中我深切感受到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面臨多重困難,包括前期生產流程再造的投入高,不愿轉;企業難以估算轉型的預期收益,不敢轉;涉及商業秘密的數據安全得不到保障,不想轉;企業缺乏信息網絡專業技術人才,不會轉。有的企業家還說‘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針對調研中的所見所聞,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座談會上提出了降低轉型成本、提供示范引領、保障數據安全、培養復合人才等方面的具體操作建議,很多建議都來自到一線企業的調研,可見深入調研是政協委員履職的重要前提,而政協委員履職就是要發揮好橋梁作用,促使各方形成共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合力。
這不禁讓人想到今年3月,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開幕會上,代表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作工作報告時所說的“推動廣大政協委員更好成為黨的政策宣傳員、思想政治引領者、界別群眾貼心人”。從這場會議備受矚目的情況看,看委員們與界別群眾之間的默契度,可見一斑。
時代之問的“舉手人”
這場話題設置略顯“前沿”的會議,為啥會攪動了整個經濟界的“神經”?
產業數字化需要深度,數字產業化需要廣度,它們又共同構成了我國數字化轉型的發展維度,推動著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甚至也是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這幾年,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成就顯著,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辯證看待和統籌把握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事關抓住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戰略機遇的時代課題。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開展專題協商恰逢其時。這也再次證明,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主題,是政協委員協商議政的前提。”線下發言歸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這樣對本報記者表示。
受新冠疫情和國際形勢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三重壓力進一步加大,但這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在困難增多的時刻,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政協專題會議向全社會傳遞了重要的正能量,講成效充分,談問題透徹,話措施有力,看未來前景廣闊可期,釋放出了諸多積極信號,進一步吹響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前進號角。”肖鋼這樣表示。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我記得會上很多委員提出了數據該怎么使用的問題,初心是期待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不要野蠻生長。我的建議是在發展數字經濟過程中,還要注意隱患。在國際地緣沖突我們體會到,發展數字經濟不能跟著別人跑,如果延續其他國家的那套體系,一旦出問題就會是最大的‘一根軟肋’,科技依附、買辦思想都要不得,應鼓勵大家大力用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形成信創生態,這些東西現在可能不一定好用,但只要推廣開來,后面就會越來越好。”談劍鋒這樣說。
同心圓的“繪就人”
政協會后話政協,我們看到,為了有效運用制度優勢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無論以哪種形式參與會議,委員們談問題鏗鏘有力,說建議有的放矢。
“我建議發揮好政府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趨利避害作用。”全國政協常委、成都市原市長葛紅林在提交的書面發言材料中,明確了自己的觀點。用他的話說,數字經濟的好處人人有體會,但在享受數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也要趨利避害。
“從數字科技到數字經濟,從數字經濟到數字資本,再從數字資本到可能出現的數字壟斷,對于這樣的發展過程,各級政府應提高駕馭的科學能力,特別要發揮好趨利避害的主導作用。”在葛紅林看來,當前應高度重視以下三個問題的解決,一是防止數字資源非安全前提下的共享,保護好數字人權;二是防止數字資源的過度資本化,沖擊公益性的數字資源;三是防止數字經濟市場主體的壟斷,直接侵害國家安全和大眾利益。
浙江省政協委員、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在本次座談會書面發言中表示,相對于成熟的個人消費端應用,我國企業端數字服務短板還比較明顯。過去十多年部分解決了零售問題,但是運營管理、人員管理、供應商管理等全鏈路的數字化才剛剛起步。‘’以此為背景,我建議政府市場形成合力,打通服務業數字化的‘最后一公里’:通過發展壯大第三方技術服務市場,形成多元化的企業數字化服務供給體系;鼓勵平臺企業開放生態,推動加速服務業數字化;政府出臺專項政策,激發商戶、技術服務商和平臺等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讓更多服務業企業享受到數字化紅利。”井賢棟這樣表示。
“數字技術不同于工業技術,呈現出迭代升級指數化特征,一步趕不上,可能步步趕不上。”談及對數字經濟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時,劉尚希這樣說。
而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畢井泉看來,發展經濟,政府主要是營造環境,破除體制機制性障礙,“企業會趨利避害,做出正確的選擇”。
“協商會議體現了專業務實的特色,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到引導中下企業數字化轉型,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到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從規范治理到支持平臺經濟、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支持數字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全面系統地回應了社會關切,使規范、透明、可預期的監管成為主線。”在肖鋼看來,這些會議成果極大地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激發了民營企業家創新創造的內在動力與活力,鼓舞了他們的干勁和斗志。
“通過這次會議,大家深刻感受到,對于平臺經濟,既要強調在發展中規范,更強調在規范中發展。當前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問題是要抓緊補齊關鍵短板,釋放企業家的創業熱情。同時強調政府在數字經濟發展當中的重要功能定位,明確其在完善規劃制度、促進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投資、加強監管和加大財力投入以及加大人才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楊成長同時認為,這場會議為推動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復蘇、調動海內外投資者積極性、提高企業家干事創業信心,傳遞出了“政協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