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青春!讓科學家精神永遠閃耀
科學家精神: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
近日,一份2022“強國青年科學家”名單,令人眼前一亮,雖然他們的名字并不為人熟知,但追尋他們的足跡,卻足以堪稱星光閃耀。
他們燃燒青春,有的十年磨一劍,有的逐夢九天18年。他們攻堅克難,奮戰在信息、交通、能源、航天、船舶、醫學等各高精尖領域,鍛造出一項項問鼎世界的科研成果;他們從老一輩科學家那里擎過“接力棒”,用科學家精神點燃閃亮的青春。他們以科技報國為初心,以創新強國為使命,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強國青年科學家。
“就因為這里是祖國”
2013年8月,在美國求學、工作9年后,柴人杰博士選擇回國,來到東南大學任教;
2014年10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求學、工作9年后,沈淵博士返回母校清華大學任教;
2019年6月,師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古迪納夫教授的85后博士尤雅,來到武漢理工大學任教……
為什么回國?這是他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2010年,博士在讀的沈淵獲馬可尼協會青年學者獎,在電子信息領域頗有造詣。參加頒獎典禮時,有人問他,“畢業后準備去哪里發展?”“我想回國內高校任教。”在他看來,選擇回國“可能就是自己的潛意識或直覺”。
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沈淵忘不了導師對他說的一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們那一代人的使命是盡可能縮小與西方先進國家的科技水平差距,而我們這一代青年的使命是立志從科技創新的追隨者變為領跑者”。
他很堅定自己的選擇,“電子信息最尖端的技術大多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我能回到祖國,讓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為國家所用,會非常有成就感”。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家在,國在。在有著10余年黨齡的柴人杰看來,選擇回國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他先是在貝勒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又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做了近4年的博士后。當時,有世界頂尖醫學院為柴人杰開出了豐厚條件,聲稱資助他的科學研究,但條件之一是必須加入美國國籍或者申請“綠卡”。
柴人杰的選擇是“回國”,并投身到與耳聾病魔的較量中。我國耳聾人數達3780萬,居全國各類殘疾之首。經過不斷研究和嘗試,他解決了這一領域的一項“卡脖子”難題,建立了完整的針對內耳干細胞的基因治療體系,帶領團隊制備并優化了新型石墨烯人工耳蝸電極,降低了手術難度,有利于造福更多患者。
何為科學家精神?柴人杰把愛國作為科學家精神的第一要義,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內涵,“這是一個大方向”。
多年前,“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曾說:“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國倒需要理由。”
如今,學成歸國的尤雅回答得一脈相承:回國不需要理由,“就因為這里是祖國”。
“找準真問題,真解決問題”
“找準真問題,真解決問題”是沈淵的科研標尺,“做科研就要瞄準國家、社會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把問題真正解決”。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總書記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在強國使命召喚下,青年科學家堅持“四個面向”,創新、求實、奉獻、協同,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80后陳賢帥在生物醫療器械精密制造領域深耕10余年,研發出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通用型牙科種植體。一顆牙齒筑匠心,讓百姓用上自主品牌的種植牙不再遙遠。
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許敏鵬,瞄準腦-機接口關鍵技術,硬啃腦-機接口專用芯片,以期改變我國腦-機接口核心元器件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的狀況。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國巍,立足高速鐵路建造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為核心骨干承擔研建了3套世界領先的高速鐵路和高速磁浮試驗系統,研發了列車-軌道-橋梁系統地震災變防控成套技術,來保障地震下高速鐵路橋上行車安全。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西北工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副院長李磊,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軟件,推動航空、船舶等動力國產化,支撐登月火箭發動機的研制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江南機電設計研究所副所長萬佳慶,成功解決推力可調側向力發動機的關鍵問題,并填補了國內推力連續可調固體姿控發動機領域的空白;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旭,組建納米油氣工作室團隊并搭建儲層綜合分析平臺,并圍繞提高采油效率關鍵材料需求,開發出多種特殊浸潤性材料和調控方法。
我國鋰資源儲量有限,約80%依賴進口。回國后,被稱為做學術也可以很“優雅”的尤雅,帶領團隊致力于攻關寬溫域、高安全的鈉離子電池,希望為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讓技術真正造福于民。
十年磨一劍,在尤雅看來,興趣是最好的動力,盡管科研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有時也需要加班加點,但她很享受這一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她曾說,“科研是一個水滴石穿的過程,鎖定了方向,就要持之以恒。”
沈淵比喻說,科研有時就像置身于迷宮,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在山窮水盡時也要保持戰斗力,或許就會柳暗花明,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讓科學家精神弦歌不輟
這10名強國青年科學家中,不少人還有另一個身份——教師。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正是科學家精神的內核。
讓科學事業后繼有人,讓科學家精神弦歌不輟,在李磊看來,突出理想信念引領很重要,“要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服務國家的政治覺悟,續寫國防領域人才培養的‘西工大現象’”。
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科研實踐育人,在課題組支持下成立助研團隊,組織教師、學生到中國航發商發現場工作,直接參與型號研制,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李磊欣慰的是,截至2022年,他指導的研究生中從事國防科技研究的占比高達86.7%。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教授蒙濤是該校微小衛星領域青年學術帶頭人,曾擔任多項國家級重要衛星項目副總設計師和姿軌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在育人方面,她的心得是以學生為本,用心用情助力學生成長,在強化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激勵學生追求卓越、矢志報國的家國情懷。她所培養的學生有的獲國家獎學金、竺可楨獎學金,有的獲評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等。
尤雅在教學中盡力營造開放的交流氛圍,每周和學生面對面交流科研心得,對學生的實驗進展了然于心。她時常鼓勵學生要有大膽質疑的精神,要做有原創性的工作,勇于挑戰新領域。
科研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沈淵更愿意鼓勵學生去做科研領域的冒險家、“無人區”的開拓者,不要永遠做一個模仿者、追隨者。
而今,沈淵接過前輩傳來的“接力棒”,深入理論研究,同時推動產研融合,圍繞復雜場景下精準定位和智能協同的基礎理論問題,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他相信,自己的學生能夠薪火相傳,繼承、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作出更多貢獻。
科學家精神如同燃燒的火炬,永不熄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