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心里有安全感,舌尖才有安全感。提升消費者安全感,既需要生產經營者如履薄冰,還需要監管部門“斤斤必較”。此外,重要一環還在于企業不能裝聾作啞,需有善后、兜底措施。政府有作為,企業有擔當,才能讓安全感從消費者心底傳至舌尖。
最近,新疆昌吉市市場監管局公布了對麥趣爾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麥趣爾因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被罰7315.1萬元。網紅牛奶濫用添加劑,不免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產生擔憂。
但是,不能因為個別企業有問題,就否定乳品行業乃至整個食品行業。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7.49%,特別是乳制品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9.93%,整體還是可靠的。
可惜的是,對于數據里干巴巴的安全,普通人沒什么感覺。他們印象更深的,是包括知名企業在內的一些廠商因為濫用添加劑、使用過期食材、衛生不達標等問題爆出的熱搜。這樣的熱搜每多一次,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就多一分。
就像天氣預報的溫度與人的體感溫度往往有差別一樣,評判食品安不安全,數字可以用來表明客觀事實,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消費者心里的安全感。這些年,一條經不起推敲的測評、未經查實的“專家表示”,輕易就能掀起質疑的風波,實際上反映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缺少信心。
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持續提升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感。消費者心里有安全感,舌尖才有安全感。
提升消費者安全感,生產經營者就得如履薄冰。商家無論規模大小,既然選擇了進入食品餐飲行業,就該明白肩上的責任,特別是大企業要主動承擔。農戶、小餐館、小加工廠大多通過大企業與消費者建立聯系,外賣平臺盯著商家、食品企業盯著供應商、供應商盯著合作社和農戶,壓力層層往下傳導,由大企業對消費者負總責。老壇酸菜廠出事,消費者只找用了這家酸菜的康師傅,就是這個道理。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起草了《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要求企業設立食品安全總監或食品安全員,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等,將進一步壓實企業責任。這也意味著,企業無論大小,都應該把防范食品安全風險、杜絕食品安全事件作為首要任務。
提升消費者安全感,監管部門還得“斤斤必較”。有些問題僅靠商家自律發現不了,需依靠監管部門抽查等外力,時不時緊一緊發條。前段時間,6家必勝客因食品安全問題被暫停外賣,就是監管部門在日常抽查中發現的線索。
有時候,監管部門對未清洗的雞蛋、沒有資質的拍黃瓜開罰單,會被質疑法律制定不接地氣、執法嚴苛小題大做。執法的力度和溫度可以再斟酌,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政策有個針尖大的模糊地帶,商家可能就會折騰出能鉆過一頭牛的變通空間。因此,還是應該堅持“四個最嚴”,換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多一點信心。
提升消費者安全感,重要一環還在于企業不能裝聾作啞,需有善后、兜底措施。麥趣爾被罰后,部分消費者依然只能在電商平臺排隊等待退款。而此前有些商家在出現問題后主動退款、墊付賠償,甚至在自己沒有責任時,依然承擔善后工作,用有誠意的行動求得消費者諒解,進而保住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哪種策略更合適?請商家自行評判。
本周是食品安全宣傳周。無論再怎樣宣傳和強調,食品安全風險都不可能100%消除,只能向著99.9999……%一直努力。動搖信心,只需要一條熱搜甚至一則謠言;重塑信心,卻是一項漫長且艱巨的任務。在這條可能永遠也沒有盡頭的道路上,政府有作為,企業有擔當,才能讓安全感從消費者心底傳至舌尖。
(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