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在线播放v片免费-岛国在线最新-第四色播日韩第一页-第四色视频-欧美在线黄-欧美在线观看你懂的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航天育種:上天入地,只為攥緊“中國種”

2022-09-02 11:27:25

來源:農民日報

  隨著我國空間站時代的到來,航天育種將開辟一個連接太空和地面、未來與現實的全新領域,定期的發射和返回、艙內外的空間誘變環境、更多的重要載荷,必將為育種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航天資源和保障,必將創制出更多的新材料、新種質、新資源,從而為我國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更好地發揮作用。

  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橋段,而是近幾天備受關注、正在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上演的情景。擬南芥幼苗已長出多片葉子,高稈水稻幼苗已長至30厘米左右,矮稈水稻也長至五六厘米高。

  科學家們還無法判斷,這次空間微重力條件下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的培養實驗能否成功。就像35年前,科學家們想不到我國農作物種子的首次太空之旅會帶來什么一樣。

  時間自會給出答案。當天上和地下相連,當逐夢蒼穹的航天與扎根大地的育種相遇,“航天育種”的奇妙軌跡就此開啟。

  偶然的發現,開啟育種新空間

  9月1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進行首次出艙活動。“天上”的一舉一動都牽引著國人的目光,中國人離飛天夢從未這么近。

  與此同時,我們的“太空之家”里,還安靜地躺著萬余顆種子,等待被宇宙射線擊中;在地面的實驗室、試驗田,有更多不同植物的種子上天后又鉆入地下,接受著育種專家們細致入微的選育。

  如今,科研領域對于航天育種的認知和應用已較為系統和成熟。然而,35年前,卻是一次看似偶然的舉動,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1987年8月5日,我國第九顆返回式科學衛星首次搭載一批水稻、番茄、青椒等農作物種子成功發射。當時的科學家已經掌握了地面輻射育種技術,試圖借助航天技術,通過航天搭載及其空間誘變獲得更豐富的、有價值的變異材料,同時也進一步驗證“空間環境對植物的遺傳性狀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返回地球的種子,進行一系列試驗后,科學家們驚喜地發現,發生了一些意外的基因遺傳變異。更關鍵的是,有些變異正是人們一直期盼的。由此,拉開了我國通過空間誘變進行植物航天育種的序幕。

  1994年,劉錄祥的同事將紅小豆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種植后,紅小豆的籽粒和豆莢都發生了神奇的變化。這讓劉錄祥深深感到了航天育種的威力,從此跟航天育種結下不解之緣,成為我國最早一批從事航天育種的科學家。

  “航天育種看上去很神奇,但其實并不神秘。”如今已是國家航天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國家農作物航天誘變改良中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的劉錄祥說,航天育種又叫太空育種、航天誘變育種,是將種子置于太空特殊環境中,在微重力、弱地磁、強輻射、高真空、超低溫、極潔凈等極端條件作用下,種子內在基因可能會發生變異。“不管是航天育種,還是其他育種,歸根結底都是發現變異,然后利用變異的過程。”

  千百年來,人類從吃飯到生產生活都要依賴植物,一直在尋找更優良的作物品種。“育種家”們從自然界收集具有優異性狀的種質資源,通過品種選育,讓滿足生產需求的性狀固定下來、傳播開去。但一代代的育種都只能在地面進行,直到現代航天科技發展起來,為誘發種子變異帶來了可能,也為獲得更豐富的種質資源提供了可能。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航天育種”是我們國家航天技術在種業科技創新領域獨具特色的應用。中國的航天育種相比較美國、俄羅斯這樣的航天大國,開展的研究范圍、應用成果更加突出。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蘇聯就認識到太空環境能夠誘發植物種子基因發生變異,開始探索空間條件下植物生長發育規律,目的是建造“會飛的農場”,解決宇航員及未來地球星際移民在太空中長期生存和生活。美俄等國可耕土地多,農作物產量大,服務地面育種的緊迫感并不強烈;中國則完全不同,人口眾多,耕地偏少,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緊迫。端穩“中國飯碗”,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尤其需要更多更優質的種質資源來解決現實問題。

  “先天不足”更要“后天努力”。始于偶然的發現,便成為了特殊國情之下創新種質資源、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

  “上天”只是第一步,關鍵是“下地”后

  種子跟隨航天器到太空遨游,回來就能變成優良的“太空種子”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

  “太空種子并不是簡單搭載出來的,而是在返回地球后,經科研人員多代篩選、培育出來的。”劉錄祥解釋道,根據多次試驗的累計統計,送入太空停留數天的種子,基因突變雖然高于自然變異的水平,但平均也只有千分之幾的概率。而在這些變異種子中,朝著抗倒伏、抗病蟲害、早開花、早成熟和高產量等人們所期待的方向轉化的,更是少數。更多的則是某些重要基因被宇宙高能射線破壞掉,反倒使植物的活力降低了。“這些都是隨機發生的,不是人類所能主導的。”

  上天只是走完“萬里長征一小步”,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后續在地面完成的。以小麥為例,搭載回來的種子叫作“第一代種子”,要全部種下去。第一代植株有時會表現出一些生理變異性狀,但科研人員只是觀察記錄下來,不做任何篩選,因為第一代選擇誤差大。收獲的種子再種下去,長出來的叫第二代,這才開始選長得“好”的種子,例如篩選變矮稈的,以增強抗倒伏性能;篩選穗子變大的,以提高產量;篩選變早熟的,以提早收獲期等。變異是隨機的,但可以根據育種目標進行定向選擇。通過篩選,選擇出第三代具有性狀突變的植株,收獲種子繼續播種,目的是看這些突變性狀能否真正穩定遺傳。經過進一步篩選,再進行一定規模的群體比較試驗,還要拿到多個試驗點異地試種鑒定。經過反復培育、層層篩選和驗證等科學研究,種子如果連續幾年都表現很好,產量和品質超過對照品種,才可以申請國家或省級的品種審定。經過審定認可的品種才能叫“太空種子”,并推向市場。

  在劉錄祥看來,航天育種只是一種方法,回到地面后的選育方法與常規育種沒有太大區別。“育種過程中最首要的工作是確定育種目標,要圍繞育種目標進行篩選,建立自己的體系。變異是隨機的,但選擇必須是定向的。比如說,要選擇抗旱節水的材料,就需要種植在限制灌水或干旱條件下篩選;要選擇抗白粉病、抗赤霉病、抗葉銹病的突變材料,就需要在接種這些病菌的條件下鑒定篩選;而選擇優質、營養多元的突變材料,則需要輔助品質營養成分測試等。”

  “不管是做哪種育種方法,下地是最基本的核心要素。下地次數及下地質量與品種產出、品種成果質量高度正相關。”劉錄祥說,“即便結合了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方法,最終能否選出品種,還是要靠育種家的眼睛在田間‘面試’。突變篩選有時就像海選演員一樣,海選幾率雖然不是很高,但如果能篩選到一些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突變基因,就有可能帶來育種工作的重大突破。”

  為了觀察誘變后代的性狀變異,每天奔忙在試驗田與實驗室之間,是育種科研人員的工作常態。育種家往往要經歷4到8年甚至更長時間,結合生物優選方式,經過多代篩選、淘汰、試種、審定,將誘變優良的基因在常規種植中穩定遺傳,每一個環節都要過關,最終才能獲得具有優質、高產、早熟、多抗性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

  尋求更多種質新材料,航天搭載從未中斷

  設立在華南農業大學的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航天育種中心”)的試驗基地,一株株跟隨嫦娥五號“奔月”的水稻種子后代,這幾天再次進入分蘗期,長出了細小的稻葉。

  2020年11月24日,40克約2500粒“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搭乘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歷經22天21時29分的飛行后,隨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返回地球。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搭載實現了水稻種子深空環境誘變育種的首次突破。這些種子內含4萬個基因,通過定向跟蹤,發現可利用的優良基因。

  “現在是第四個世代的種植了。”航天育種中心主任郭濤告訴記者,“目前已經發現了在產量、品質和抗病性上的一些特殊變異,共有近120個新材料。有一些重要的材料,我們正在進行比較試驗,預期可以很快形成一些品系。”

  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原航天生物總工程師趙輝介紹說,“自1987年以來,每一次返回式衛星發射都搭載了種子。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在神舟飛船、天宮實驗室、天舟飛船、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等每一次飛行任務中都安排了航天育種搭載實驗項目,至今已經完成40多次航天育種搭載實驗,是世界上唯一持續借助航天技術開展育種研發的國家,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應用效果也是最為顯著的。”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9日,中國首顆、也是全球第一顆專門用于航天育種研究的返回式衛星“實踐八號”被發射上天。這顆“史無前例”的衛星,一次搭載了糧棉油菜果花等9大類2000余份、約208千克的種子,包括水稻、麥類、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和微生物菌種等152個物種,在太空飛行15天后順利返回地面。由劉錄祥領銜的這項工程,還在衛星上裝載了多項空間環境探測裝置,用于探測空間環境輻射、微重力和地磁場等環境要素,開展空間環境要素誘變育種的對比研究。

  這次“專乘”堪稱我國航天育種領域的里程碑式事件。除此之外,航天育種更多時候只能“搭乘”。“每次搭載利用的是載荷余量。”趙輝解釋說,“發射航天器時,要求質心垂直,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航天器里加上配重。如果把配重替換,放入同樣重量和比重、并且還有用途的東西,比如實驗裝置,就能實現空間資源的充分利用。”

  由于航天系統工程復雜程度高、技術跨度大,每一點荷載容量都彌足珍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以跟隨航天器進行“太空旅行”的種子需要經過“千挑萬選”,把具有明確研究目的和育種方向、具有重要研究和應用價值,真正能夠代表同類植物“最先進、最優秀、最強大”性能的種子找出來。這就好比要組織運動員去參賽,總得把體能最好、體質最強、訓練最多的運動員選出來。因此,帶上太空的種子,必須是遺傳性穩定、活性好、綜合性狀優異的種子。

  也有人質疑,性能優異的種子就算不上天,選育出的后代也不會差,而且與太空誘變相比,在地面人工誘變環境下,輻射、氣壓、磁場等可以做得更可控,航天搭載有必要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各種地面誘變試驗相繼開展。通過“微重力實驗室”“零磁空間實驗室”“伽馬射線”“高空氣球”等手段,加強各種“非正常因素”對種子細胞和基因的影響,促發更頻繁、更深刻的變異。劉錄祥說,航天搭載的實驗機會畢竟有限,為實現一年多次實驗,育種家會選擇在地面利用高能加速器模擬宇宙粒子等輻射技術開展種子誘變工作。“這樣我們做實驗的機會更多,處理的種子量可以更大,有機會不斷改進。”

  “空間誘變和地面人工誘變互為補充,各有優勢。”趙輝說,太空環境是地面無法模擬的,也是難以長久保持的。研究表明,航天誘變的成活率比地面輻射誘變高很多,一般能達到90%以上。“與傳統地面誘變育種相比,航天誘變具有變異率高、變異幅度大、有益變異多、穩定性能強等特點,能夠極大豐富育種材料。”

  航天育種逐步多元化,農產品早已走上餐桌

  提起“航天育種”,許多人的印象是果實個頭超大,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盤大、豆角幾尺長、甜椒大如梨。

  “航天育種走過35年,一大批新品種早已走進市場、走上餐桌,服務著人們的生活。”趙輝笑說,“但同時,多數航天品種在外觀上并沒有那么夸張。”

  自1987年以來,我國先后利用各類航天器,搭載植物種子、菌種、試管苗等4000余種,培育的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和番茄、辣椒等園藝作物新品種,經過國審和省審的航天育種新品種超過200個,累計種植面積1.5億畝,產業化推廣創造經濟效益2000億元以上。在牧草、林木、花卉等領域也有一定規模推廣應用,還獲得了一些對產量、品質有突破性影響的材料。

  從糧食作物、到蔬菜水果、再到花卉牧草等,航天育種方向越來越多元化,在關鍵技術開發、重要種質創新、品種選育及成果產業化方面取得諸多成果,為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貢獻著力量。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謝華安院士團隊利用航天誘變育種技術創制出航1號、福恢673等一系列強優恢復系,進一步與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相結合,培育出特優航1號、Ⅱ優航1號、宜優673等十幾個高產優質超級稻和再生稻品種。再生稻最高畝產超過1400公斤,累計推廣應用3000多萬畝,獲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

  目前我國航天育種單個品種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是劉錄祥團隊和山東農科院李新華團隊合作育出的魯原502。它是利用航天突變系“9940168”和“濟麥19”進行常規雜交后,系統選育出的高產小麥新品種。由于具備優秀的高產性、穩產性和廣適性,2018年當年推廣應用面積超過2000萬畝,成為我國第二大主推小麥品種,增產效果顯著,也因此獲得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截至目前,“魯原502”累計推廣面積超1億畝。

  此外,利用航天誘變育種技術培育的牧草、花卉、林木、微生物等不同領域,都有成功的品種問世。

  “中天1號”紫花苜蓿是以2002年“神舟3號飛船”搭載的紫花苜蓿種子為基礎材料選育而成,2018年通過國審,登記為牧草育成品種。“‘中天1號’營養物質和產草量都很高,葉片以5葉為主,品種多葉率達35.9%,而國外引進的主要多葉品種的平均值僅為6.31%。干草產量平均為每畝1035.33公斤,比對照組平均高產12.8%,國家區域試驗最高干草產量達每畝1789.9公斤。”談到“中天”系列,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首席科學家楊紅善很是自豪,“‘中天2號’‘中天3號’苜蓿和‘中天4號’燕麥,都相繼通過了國家或地方品種審定登記,在牧草的品質、產量以及抗性等方面各有側重,都有不俗表現。如‘中天2號’在多葉率、干草產量和粗蛋白質含量等指標上,相對‘中天1號’又進一步提高了,在形成苜蓿產業化方面具有品種資源優勢,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楊紅善介紹說,團隊牧草航天育種研究,至目前已經先后通過不同太空飛行器10次搭載了10類80份主要的草類植物種子進行航天誘變,其中神舟11號飛船上搭載的紫花苜蓿試管苗實驗獲得成功。

  航天育種搭載試驗仍在繼續,對于新材料、新種質的探索也在持續進行中……

  今年5月份,神舟十二、十三號航天育種實驗項目清單公布。88家單位的上千件(份)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等航天育種實驗材料可謂豐富多樣。其中有不少搭載實驗材料在軌駐留六個月以上,時間最長達326天,是我國航天器搭載實驗在軌時間最長的一個批次,相關搭載單位和專家期待后續能有新的發現。

  6月5日,搭載神舟十四上天的種子,除了主糧作物種子外,還有新疆的蘇丹草、駱駝刺、伊犁絹蒿和駝絨藜等牧草種子,福建的福鼎白茶、福州龍巖的杉木和米老排種子,湖南的辣椒種子,黑龍江的甜菜、蔓越莓種子等,這些實驗材料涵蓋諸多學科和領域的基礎研究、種質資源創制、新品種選育。

  “就藥用植物來說,神舟十三號帶回了云木香、鐵皮石斛、天麻、薏苡仁等10種云南特色中藥材種子,重量是61.8克。”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李榮福告訴記者,下一步將對搭載返回的種子進行生活力測定,選留部分種子保存在低溫庫中進行長期貯藏,其余種子按照相關技術規范進行育苗和大田栽培。

  中國空間站時代,為航天育種開辟新領域

  就在一個月前,問天實驗艙成功與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這次,問天實驗艙裝載了生命生態實驗柜,開展擬南芥和水稻在太空“從種子到種子”(在太空發芽、開花、結實)全生命周期實驗。目前擬南芥和水稻種子均已長出幼苗。

  實際上,此前我國已開始著手研究地面高等植物在空間環境下的生長發育。在“天宮二號”實驗室中,航天員成功種出了綠油油的生菜;10株番茄苗隨神舟八號上天,17天后返回地面,科研人員驚奇地發現,番茄苗都是活的,有8棵已經開花結果,而且有的已經轉紅接近成熟。

  據了解,過去60余年中,國外科學家對于在空間種植和栽培植物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重點逐漸從植物幼苗階段擴展至種子生產研究。然而截至目前,只有油菜、小麥、豌豆等少數幾種作物在空間完成了“從種子到種子”的實驗。

  劉錄祥表示,“會飛的農場”“在火星種土豆”與航天育種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和方向。航天育種致力于服務地面人類,培養產量更高、質量更優、抗逆性更強的作物品種;而“在火星種土豆”則是為人類逐夢深空提供空間生命支持系統,搶占未來太空長期居留和科技生活制高點。

  當航天員需要在太空長期工作生活時,甚至進行奔向月球、火星等深空探索時,生活問題將如何解決?當人類最終需要向外星球移民,或者在月球、火星上建立用于科學研究等永久基地時,如何解決植物生長和農作物自給問題?這些指向人類未來的問題,都對農業育種研究提出了新課題和挑戰。

  但現階段,航天育種的主要任務仍然是著眼國家糧食安全,打破育種瓶頸。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航天育種是發掘優異種質資源的新途徑,一旦成功,不僅可以為糧食安全再加一層保障,也能極大程度創造出社會效益。

  隨著我國空間站時代的到來,航天育種將開辟一個連接太空和地面、未來與現實的全新領域,定期的發射和返回、艙內外的空間誘變環境、更多的重要載荷,必將為育種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航天資源和保障,必將創制出更多的新材料、新種質、新資源,從而為我國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更好地發揮作用。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白鋒哲 李麗穎)

  • 相關閱讀
  • 中方:愿同各方共同努力,推動服務貿易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謝雁冰 邢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9月2日主持例行記者會。  有記者提問:我們注意到,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日前正在北京舉行。請問在疫情和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中方...

    時間:09-02
  • 江蘇吸引利用臺資總量連續18年位居大陸各省市前列

      中新網南京9月2日電 (記者 朱曉穎)江蘇省臺辦副主任孫繼兵2日表示,江蘇吸引利用臺資總量連續18年位居大陸各省市前列。  蘇臺經濟融合發展走深走實。據江蘇省臺辦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江蘇累計批準臺資項目超...

    時間:09-02
  • “城市農夫”臺胞姜洪興:搭建兩岸有機農業交流之橋

      中新網聊城9月2日電 題:“城市農夫”臺胞姜洪興:搭建兩岸有機農業交流之橋  中新網記者 李欣  2012年登“陸”開展兩岸有機農業交流的臺商姜洪興自詡為“城市農夫”。10年間,他先后在山東濱州、江蘇南京、...

    時間:09-02
  • 重慶西部、中部和東南部仍存中度以上氣象干旱

      中新網重慶9月2日電 (梁欽卿)重慶市氣象臺2日下午發布的每日氣象要訊中提到,8月以來,重慶大部地區出現中度以上氣象干旱,其中西北部、中部和東北部局部地區達重旱到特旱。根據月末氣象干旱最新監測,重慶西部、...

    時間:09-02
  • 金壯龍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據新華社消息,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9月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  會議經表決,決定免去肖亞慶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職務,任命金壯龍為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免去黃明的應急管理部部長職務...

    時間:09-02
  • 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山東在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基礎上,著力探索轉型發展之路,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動...

    時間:09-02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一二〇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一二〇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會議于2022年9月2日修訂通過,現予公布,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

    時間:09-02
  • 最高檢:應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大檢察官

      中新網9月2日電 最高人民檢察院官網2日發布《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應勇同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大檢察官的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等有關規定,應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大檢察官。最高人民檢察...

    時間:09-02
  • 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首次設立環境服務專題展

      為了能更加充分發揮“服貿會”作為國家級展會平臺在綠色轉型過程中的促進作用。2022年服貿會新增設了環境服務專題展區,鼓勵國內急需的節能降碳、環境保護、生態治理等技術和服務進口,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助...

    時間:09-02
  • 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發布9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

      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氣象局、能源局、林草局等部門召開會商會,對9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進行會商研判。經綜合分析,9月份華西秋雨進入集中期,西南...

    時間:09-02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桥未久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精品无码A∨在线观看| 欧日韩美啪啪啪啪| 高清无码日韩亚洲AV影影视网站| 汤姆影院入口tom| 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Ⅴ下载编辑|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AV小说 | 麻豆国产精品在线观看| 思思热中文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无码区在线| heyzo无码| 囯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视频不卡| 久久网站最新发布地址|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监狱|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午夜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精品|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 传媒 欧美 日韩 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88樱花影视广告|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19p|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18|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伊人| 免费观看黄色视频网址| 欧美国产日韩日逼| 欧美性猛交×XXX乱大交麻豆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日产无码久久久| 国产彼氏朝桐光ntr| 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加勒比HEYZO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 精品 无码 系列 视频| 天啪天天干天天|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娇精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色情八戒 无码-国产老妇伦国产熟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 | 日本午夜高清无码视频| 日本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欧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