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觀察】縣城引進高學歷人才,如何“留住”“用好”?
近期,中西部兩個偏遠縣城招聘高學歷人才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一個是湖北黃梅縣,面向社會公開招聘49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其中45名需研究生學歷,1名為博士研究生特設崗位;另一個是云南河口縣,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高學歷人才22人的基本要求是,年齡在35歲以下,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學位。近年來,高學歷人才向基層下沉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無論是人才下沉的數量還是深度,都在不斷加強。
導致高學歷人才不斷向縣城下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與我國高等教育持續擴招、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有直接關系。從1999年起,我國開始實施高校擴招政策,迄今已超過20年。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2021年,在學研究生總量達到333.24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50.95萬人,在學碩士生282.29萬人。日益龐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形成了勞動力市場中的人才“滲漏效應”。由于大城市無法吸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一些大學生開始向二線三線城市擴散,進而向縣城流動。
另一方面,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確需要更多的高學歷人才。從人口看,2021年我國縣城及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約2.5億人,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對推進縣城建設作出全面部署,縣城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對人才的渴求也日趨旺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投身到縣城經濟社會發展中,有助于改善縣城的人才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緩解當前青年人就業壓力也大有裨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縣城吸引人才的方式普遍比較單一。開出的各種條件中,除了較高的薪酬以及住房補貼等外,依然是“編制”為王。招聘高學歷人才的單位,不是政府機關就是事業單位,“學歷盡頭是編制”,凸顯了就業壓力下大學生職業選擇的求穩心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縣城產業經濟發展的相對薄弱。更為尷尬的是,有些縣城單位表面上重視人才、需要人才,但在實踐中卻又不重視人才的訴求,只重引進,不重使用。導致結果辛辛苦苦引進的高學歷人才,要么干不了多久就跳槽,要么出現知識和技能“無用武之地”的人才浪費問題。
通過吸引高學歷人才加快當地發展的做法值得肯定,但需要提醒的是,縣城在招聘高學歷人才時,不僅要注重如何“引進”,更要注重如何“留住”“用好”。
首先,要從靠“編制”向靠“產業”吸引人才轉變。實踐證明,只有大力發展本地經濟,不斷做大做強本地產業,才是吸引人才的根本之道。當前,我國的縣城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比較突出,部分縣城經濟發展程度較高,但大多數縣城經濟發展仍不盡如人意,產業特色不明顯,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較多。因此,采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縣城經濟,挖掘縣城經濟發展潛力,是當前及未來的一項重要任務。
其次,要為高學歷人才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既要重視引進人才,更要重視用好人才,為人才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在重視解決人才對薪酬待遇、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和住房等方面需求的同時,更要注重為人才提供足夠的職業發展空間。只有讓人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用武之地,才能夠真正在當地扎根。
最后,要從實際需要出發,避免盲目抬高學歷要求。在人才引進過程中,要從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不唯高學歷,也不唯名校,這既可以避免職業錯配,也有利于精準發揮人才的效能。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李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