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于“藍天”與“跑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戰友。他們一個是飛行員、一個是跑道養護員,都在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所在戰位上創下服役時間最長的紀錄。崗位不同、專業不同,他們有著各自的使命坐標系:藍天與跑道。但為了戰鷹翱翔藍天,他們又有著相同的使命追求:100%的任務完成率、保障完好率。
贏得這個數據并不容易,無論付出汗水還是收獲成績,100%都非一個相對而是絕對的數值。對奮斗者來說,100%是一個目標,贏得100%是一種榮耀。奮斗強軍的時代,100%是他們砥礪的見證,是他們軍旅征途中的一座里程碑。
駕駛戰鷹翱翔藍天34年,特級飛行員林忠恩安全飛行6000多小時,任務完成率100%。問他有啥秘訣?他說:“把每一次飛行,都當成人生中的第一次起飛。”他帶飛的“徒弟”說:“升空就是作戰,‘師傅’對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的要求都是零誤差。”
擔負場站地面保障人員28年,一級軍士長馬明龍的保障完好率始終保持在100%。飛行員們說:“有馬班長在,我們飛得放心。”從機械員轉崗為跑道養護員,他維護的裝備極少返廠維修;每次廠家定檢,他保養的零件“宛若新生”;他自主創新的跑道修補法,被寫進專業教材之中。
一件平凡事,做到極致就不平凡;一個普通崗位,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就不普通。兩位老兵,一個逐夢藍天,一個守護跑道,崗位專業不盡相同,肩負的職責使命卻高度一致。一路走來,二人彼此鼓勵,相互促進。從天空到地面,從臺前到幕后,他們用行動踐行使命,也成為令“后浪”們敬佩、追慕的行家里手。
今天在座座軍營,像他們一樣恪盡職守的老兵還有很多。鋪著厚繭的雙手,爬滿皺紋的面龐,他們是強軍戰位上的螺絲釘。經過風雨洗禮、任務淬火,老兵自有老兵的追求:100%,是他們對于使命價值的理解與踐行。
——編 者
可能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活成了別人眼中的一道光
太陽掙脫遠山的束縛,一躍而升。登上戰鷹,伴隨著朝陽,林忠恩即將迎來新任務。
每一次任務,都是挑戰。天氣寒涼,根據操作規程,林忠恩把風擋玻璃加溫電門打開,看著玻璃上的霧氣消散,等待著塔臺的指令。
“開車!”戰鷹飛向藍天。跑道一側,馬明龍默默目送戰鷹起飛。對于一名航空地勤兵來說,這種默默地目送,是職業習慣,更有一種特殊的儀式感。
那一年,馬明龍接到命令,從機械員轉崗為跑道養護員。“在海軍航空兵部隊當兵,誰不想離戰鷹更近一些。”雖然工作依舊勤勤懇懇,但他從此埋下了一個“心結”。
三萬英尺之上,戰鷹正在爬升。林忠恩突然發現,飛機前風擋玻璃出現裂紋,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爬”向其他區域。“請求返航!”意識到情況危險,林忠恩當即向塔臺報告。
前風擋玻璃碎裂,是危險系數較大的險情。即使微小的裂紋,也可能導致整塊前擋風玻璃脫落,如果飛行員處置不當,還有可能造成駕駛艙爆炸性減壓……塔臺指揮員毫不遲疑地下達返航指令。
作為維修養護人員,馬明龍也得到了飛機返航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莫不是剛檢查跑道時走神兒了,有遺漏的石子吸進了發動機?”越想越后怕,馬明龍三步并作兩步奔向機場。他一邊跑、一邊注視著戰鷹降落的飛行姿態。
布滿裂紋的前風擋玻璃,讓林忠恩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跑道。他只能透過左右舷窗,來對正跑道。放下起落架、收油門……憑著積累的飛行經驗,他小心操控飛機穩穩落地。
“這個飛行員是誰?技術不一般!”飛機降落的一幕,讓馬明龍悄悄注意起了這位“藝高人膽大”的飛行員。與此同時,他也從機務戰友口中得知,此次返航是飛機前風擋玻璃加溫膜故障造成的。
飛行任務中,險情隨時可能出現,戰鷹每一次起飛降落,飛行中的每一種姿態,都是對飛行員技術能力、應急能力、心理狀態的考驗。
那時,林忠恩還是一位剛剛嶄露頭角的飛行員。在此之前,他也曾遇到過和馬明龍一樣的選擇——正當自己駕馭某型戰機漸入佳境的時候,忽然接到改裝某新機型的命令,這也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即將完成的機長資格認證,從零學起。
走下飛機,林忠恩的飛行服在陽光照射下反射著光芒,那光芒仿佛也驅散了籠罩在馬明龍心頭的陰霾。面對新專業,馬明龍告訴自己,要像林忠恩一樣成為某個領域行家里手。
馬明龍從場站唯一一輛吹雪車“入手”,從除銹刷漆開始,憑借在機械員崗位上積累的技術本領,他撲下身子鉆研起來。不久,他研發改良的新型吹雪車在場站亮相。
“我就說嘛!是金子總會發光,任何崗位都不會埋沒了你的光芒。”戰友們對馬明龍刮目相看。但大家并不知道他心底藏著的“秘密”——這份光芒,迸發自一次偶然的相遇,迸發自一個戰友對另一個戰友“無聲的鼓勵”。
從今天起,你叫我“老林”,我叫你“老馬”
深秋時節,風雪說來就來。跑道上,吹雪車一刻也不停歇。擔負著吹雪車的操控任務,馬明龍的心里只有一個信念——確保戰鷹順利起降。
這種吹雪車屬于特種裝備,操縱手需要具備一定技術:根據地面積雪厚度,適時調整發動機輸出功率,保證最佳除雪效果;還要具備維修和保養這個“大塊頭”的本領。
“聽說您之前飛的機型,裝配的是某型渦噴發動機,我有些問題想向您請教……”為了解更多技術維護知識,一次,馬明龍敲開了林忠恩宿舍的門。
“要學懂弄通渦噴發動機,還真要下點功夫。”得知馬明龍“拜師”的目的,林忠恩笑著說:“咱倆年齡相仿,‘拜師’可不敢當。從今天起,你叫我‘老林’,我叫你‘老馬’。”
不知多少次挑燈夜戰,在“老林”的引導下,“老馬”最終摸透了該型吹雪車發動機的性能。
又一場大雪不期而至。馬明龍主動找到連隊主官:“這雪一時半會兒停不了,為了保障飛行任務,我帶隊去跑道清理積雪……”
頂風冒雪,吹雪車發動機發出異響,凌晨時分接班的馬明龍,在操縱吹雪車時敏銳捕捉到其發動機內部的“細微異常”。他一邊操控裝備,一邊小心拉動油門線,隨時調整發動機狀態……
氣溫驟降,機場跑道上,吹雪車來回奔波。馬明龍因為不停調試油門線,雙手凍得失去了知覺。
“真是創造了奇跡啊,跑道完全符合飛行起降條件!”
清晨,飛機進場的命令傳來,看著窗外被雪壓彎的樹枝,戰友們紛紛贊嘆著馬班長一夜沒睡堅守跑道的“戰果”。
飛行準備會上,林忠恩看著窗外滑行的戰機,心中也不禁為“老馬”暗暗叫好。
此時的林忠恩,也正在啃硬骨頭。改裝某型飛機,飛行技術優秀的他怎么也沒想到,一次模擬飛行訓練竟會成為飛行事業上的“絆馬索”。
某型飛機模擬器上,訓練已接近尾聲。此刻林忠恩已建立好航線,準備把飛機拉平降落。突然,語音提示:飛機出現某種特情。
接著,“飛機”出現劇烈抖動,飛行高度急劇下降。林忠恩下意識地拉了一下操縱桿,“飛機”卻抖動得更厲害了。“不好,飛機失速!”只聽“咣”的一聲,“飛機”重重摔在了跑道上。
險情來得太突然。坐在模擬器上,林忠恩有點蒙。
“怎樣預判這種特情?特情出現持續多久?如何處置特情?”在和其他飛行員充分交流后,得知這一特情并非偶發,林忠恩下定決心,要把對該特情的處置,當成自己的攻關課題。
把問題解決在真正的戰斗打響之前。潛心鉆研,讓“絆馬索”變為新的“起跑線”。如今,林忠恩圍繞這一課題探索出多項成果,不僅在核心學術期刊發表,更在實踐中為飛行員處置特情提供了有力支撐。
部隊越離不開我們,越是我們的失敗;部隊離得開我們,才是我們的成功
“75%的飛行事故都是人為原因導致……”每年,團里都有新飛行員加入,已是飛行技術檢查主任的林忠恩,一定會為年輕戰友上一堂教育課,“安全意識松懈,飛行技術再好也等于零。”
林忠恩給記者講起他的一次經歷。那次在倉庫整理物資,角落中堆砌的一摞《飛行筆記》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是幾年前團里幾位飛行員的飛行安全問題分析記錄。拿起其中一本隨意翻開,不少記錄要點都讓他有一種“吃一塹長一智”的感覺。
林忠恩如獲珍寶。一個“為飛行技術積累資料”的想法,也在腦海冒出來。從那以后,一有時間,林忠恩就會將自己積累的飛行要點,敲入筆記本電腦中。
飛行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經驗的積累,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精神的傳承。
這一年,馬明龍發現,修補好的跑道在經過一定次數的飛機起降后,常常出現“松動”跡象。
是材料有問題,還是工藝有缺陷?馬明龍干脆在跑道上開辟了一塊“試驗田”。
一次,馬明龍在修補完一處破損后,又切了另一塊材料重新填補——不同以往的是,他把切刀向左傾斜了幾度。翌日,馬明龍一大早就來到跑道旁。看著已經凝固的水泥,他便讓“徒弟”開著吹雪車,測試路面的牢固程度。
馬明龍趴在地上,緊緊盯著路面。吹雪車駛過的瞬間,他看到,第一塊路面顫動了,第二處修補卻紋絲未動。
“成功了!”馬明龍激動地一躍而起。他飛奔向工具間,拿起修補工具再次進行試驗。
第二次,第三次……相同的測試結果印證了馬明龍內心的答案。“改變切刀傾斜角度,便可以讓填補材料具有更好的‘抓地力’”。后來,戰友們將他發明創新的跑道修補法,稱之為“斜式切割法”。
北方冬季的地面有凍層,路面水泥脆化,跑道容易受損。針對這一問題,“徒弟”們有樣學樣,紛紛開動腦筋。他們受北方冬季室內普遍供暖的啟發,向馬明龍提出建議:
“要是能在空曠的跑道上,建立一個溫度適宜的小環境——類似于一個‘移動中的暖氣房’,冬季跑道修補溫度低的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
“徒弟”們的奇思妙想,讓馬明龍既興奮又欣慰。說干就干,經過反復實驗,他們終于大功告成,創新出“鳥巢狀加溫修補法”,一舉攻克了這一困擾部隊多年的保障難題。
直身為人梯,俯身為人橋。無論是林忠恩所在的飛行員隊伍,還是馬明龍所在的地勤人員行列,“后浪”競相涌現。“老林”“老馬”碰到一起,常常由衷發出感嘆:部隊越離不開我們,越是我們的失敗;反之,部隊離得開我們,才是我們的成功。
哪有什么天生優秀,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堅守,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熱愛
“把每一次飛行,都當成人生中的第一次起飛。”這是林忠恩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一次,團里突然接到長航時轉場多地的保障任務,問他有沒有困難。“關鍵時刻拉得出去,這才是最考驗擔當的時候!”那天,林忠恩和兩名飛行員從早飛到晚,從祖國的北疆飛到南疆,歷經多次轉場,任務一直持續到深夜。
聽聞林忠恩執行長航時轉場保障任務,馬明龍一直在外場守候,直到看見林忠恩駕駛的戰鷹,平安降落在跑道上。
“任務圓滿完成,再累都值得。”回到塔臺,林忠恩和馬明龍見面寒暄,像往常一樣,他們給對方送上一句暖心鼓勵。
34年,林忠恩安全飛行6000多小時,任務完成率100%。28年,馬明龍負責的裝備和維護的跑道完好率始終保持在100%。
哪有什么天生的優秀,100%的背后是兩人日復一日的堅守,而這一切都源自他們對飛行事業的熱愛。
一次表彰大會上,部隊領導說:正是有了許許多多的“林忠恩”和“馬明龍”,我們才有喊出“全時備戰、全域抵達”的底氣。
那天,“藍天”和“跑道”一同站在領獎臺上接受榮譽。
一個說,起降在“老馬”維護的跑道上,我們放心。
另一個說,祖國的海天有“老林”們守衛,我們也放心。
幾天前,場務連配備了全新的吹雪車。一次試車時,馬明龍的“徒弟”、下士劉旭操作不熟練,給吹雪車發動機電池充電時,沒關上發電機風門,導致發動機抖動得厲害。馬明龍心疼壞了,親自做示范:吹雪車是我們的“戰友”,一定要愛惜。
當90后、00后懷揣著軍旅夢想,走進部隊,林忠恩和馬明龍兩位“老兵”,依然堅守在戰位上。
他們說——如今各類裝備,設計越來越智能化,效率越來越高。他們還說——趕上了好時代,一定要把自己積累的技術、經驗傳給新戰友。
進跑道、加油門、修正側風……林忠恩駕駛飛機又一次駛向藍天。
又忙碌了一夜,完成了跑道修補作業,馬明龍安心地轉身,走進一片霞光里。那背影,挺拔極了。
(王希 本報特約通訊員 段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