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傳部于2022年9月8日上午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介紹:社會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印發以來,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健全體制機制,強化政策落實,社會救助的包容性、可及性、便利性、精準性大大增強。
一是政策制度更為合理。低保、特困供養和臨時救助制度都有調整完善。低保實行“單人保”,將按戶保與按人保結合起來,更有溫度;特困放寬認定條件,除殘疾等級外,覆蓋的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到18周歲;臨時救助實行小金額先行救助等,突出救急難功能。
二是綜合救助格局基本形成。現在的社會救助不是民政部門一家“單打獨斗”,而是各部門統籌實施,實現了城鄉統籌、分層分類。低保特困是一個圈層,往外是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再向外是所有臨時遇困人員。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政策共同發力。為此,全國建立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縣級成立政府負責人牽頭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救助資源統籌。
三是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算更為科學。調整優化家庭收入財產認定方法,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放寬在保人員經濟狀況復核頻次。
四是社會救助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將低保特困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普遍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窗口,建立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各級民政部門開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針對申請救助能力不足人員建立主動發現機制,越來越多的地區開通手機申辦低保等。這些變化都很具體,能夠讓低保等社會救助更加貼近困難群眾,更有溫度。(總臺央視記者 高磊 劉婷玉 張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