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受訪者供圖
王晶:勇立數字中國潮頭開辟數字世界“新大陸”
“新大陸創建至今近三十年,我們每天都在變,但不變的是創新,始終以科技創新開拓數字世界‘新大陸’。”無黨派人士、新大陸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晶說。
1994年,胡鋼、王晶等18名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二次創業,創辦了新大陸科技集團。
創新,是新大陸始終不變的企業基因。創業之初,新大陸就從金融電子終端入手,打破外國企業的技術壟斷,研發出中國第一臺分體式POS機。當時間來到世紀之交,為破解二維碼技術核心部件對進口的依賴,新大陸立志做“中國芯”,涉足二維碼領域。2010年,新大陸發布首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碼解碼芯片,2018年又發布全球首顆數字公民安全解碼芯片,實現“為物賦碼”向“為人賦碼”的提升。
圍繞著“中國芯”,新大陸累計申請了179項專利,進而拓展出自動識別、智能支付、食安溯源、物聯網教育等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
“堅守創新、堅守實業,這條路很難,但新大陸一路堅持下來了。”王晶介紹,積極融入國家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戰略的新大陸,擁有物聯網設備、系統平臺及大數據應用全產業鏈能力的數字化服務商,擁有國際領先、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二維碼核心技術、行業芯片設計技術,擁有國家有效專利500多項、國外有效專利8項,軟件著作權600多項,填補了國內上百項技術和應用的空白,產品和服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王晶在履職過程中多次在全國兩會上提出關于加快數字中國建設的提案。尤其是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王晶率先提出“數字公民”概念,受到廣泛關注。隨后幾年,王晶圍繞“以人為中心的數字中國建設”,陸續關注數字政府、數字食安、數字健康、數字交通等領域。同時,在中央級理論平臺上,先后發表《“數字公民”與社會治理創新》《數字中國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等署名文章,并在多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王晶在專著《人類命運:治理簡史》更是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對數字治理、數字中國、數字公民的思考和觀點,占據了數字中國理論高地。
與此同時,新大陸也在可信數字身份、數字人民幣兩大數字中國建設基礎要素領域創新應用、深耕場景。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新大陸創新成果廣泛應用于一碼通行、數字人民幣試點等備受關注的領域。
首先是基于可信數字身份的“城市一碼通行解決方案”的創新支撐,讓各方來賓都享受到一碼暢行峰會的便捷服務。據了解,在該產業領域,福建正處于領跑位置,已經形成了橫跨芯片模組、平臺研發、解決方案、應用方案的新興產業鏈。
其次是在本屆峰會上宣布成立的數字人民幣產業聯盟,王晶被選舉為聯盟的首任理事長。“聯盟的目的,正是對接數字中國戰略,面向數字人民幣的高質量發展需求,組織研究原創核心技術創新和應用,推進數字人民幣產業規劃與健康創新。”王晶認為,數字人民幣的誕生,標志著國家數字化建設、數字中國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在經濟、金融、財政等等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北京2022年冬奧會、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試點數字人民幣支付成為一大亮點,新大陸在背后提供支撐。
面向未來,王晶介紹,新大陸將圍繞國家戰略方向,用數字技術的創新賦能,服務政務、社會和百姓,讓中國的科技創新旗幟揚帆出海。
吳榮照 受訪者供圖吳榮照:閩商精神始終激勵我們
鴻星爾克再度因捐款“出圈”。
7月30日,在一場公益晚會中,鴻星爾克宣布向福建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1億元的款物,用于幫助困難殘疾人和家庭改善生活質量。福建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官方微信也發文稱,鴻星爾克莊嚴承諾再捐出總價值1億元的物資和善款,設立“鴻星有愛助殘同行”項目。
“鴻星爾克再捐1個億”的詞條一時沖上熱搜。鴻星爾克董事長吳榮照稱,鴻星爾克始終把興企為民、回報社會作為社會責任,并積極投身社會公益,參與社會各界的幫扶項目。“這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鴻星爾克的使命和擔當。”吳榮照說。
閩商素以樂善好施、回饋桑梓為傳統。
“從宋元時期閩商開創‘海上絲綢之路’,到近現代100年來的陳嘉庚精神,再到如今的‘晉江模式’,這種敢冒風險、愛拼會贏的創新突破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吳榮照說。
鴻星爾克于千禧年從一棟毛坯廠房起步。吳榮照坦言,和其他的品牌國貨發展過程一樣,鴻星爾克在過去22年的發展歷程中也經歷了很多風雨和挫折。
當下,隨著“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軍,國貨越來越受熱捧。在年輕一代的穿搭分享平臺上,分享鴻星爾克穿搭成為時尚。在吳榮照看來,這得益于國力的不斷壯大和國民的文化自信。他說,在一代代閩商的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舞下,“為用戶創造價值,做高性價比的國貨品牌”一直是鴻星爾克的初心。
從貼牌代工到打造自主品牌,曾是很多國貨品牌經歷過的發展路徑。從一個家庭作坊慢慢做出一個品牌的鴻星爾克,多年來專注科技創新,秉持“科技新國貨”的發展戰略,不斷洞察消費者的需求,打造真正滿足國人需求的產品。
吳榮照認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傳統服飾綻放新光彩的重要文化土壤,中國品牌要講好“中國故事”。
為傳承文化以及助推品牌年輕化,鴻星爾克先后攜手河南博物院、三星堆、中國航天等頂尖國內機構,聯合王者榮耀、一人之下等優秀國風IP共創文化價值,借助國產IP中精美的國風元素、代表華夏文明的珍貴歷史以及活力滿滿的新生力量,為更多的運動產品增添中華文化底色,將古老元素與時尚設計有機融合,彰顯文化自信。
今年適逢“晉江經驗”提出20周年。從“高產窮縣”到“經濟強市”,改革開放以來,“愛拼會贏”的晉江人抓住歷史機遇,立足本地優勢,從發展鄉鎮企業起步,堅守實體經濟,將晉江打造成東南沿海制造業重鎮。
吳榮照是土生土長的晉江人。在他看來,年輕一代民營企業家作為“晉江經驗”的受益者,要不忘初心,牢記囑托,弘揚傳承“晉江經驗”;心無旁騖,踏踏實實地做好實業,同時持續創新變革。“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具備創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規,才可以找到新的藍海。”吳榮照說。
對于鴻星爾克而言,吳榮照表示,將繼續厚植實業,專注主業,本本分分做好創業者的角色,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產品,帶給消費者更好的國民品牌。
魯加升 李思源攝魯加升:深耕產教融合挖掘“新藍海”
成立逾20年的廈門南洋職業學院以《愛拼才會贏》為校歌。每年開學、畢業典禮上,學子們用閩南語歌唱起“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歌中的奮斗、樂觀精神,鼓舞了一屆屆學生。
“這就是福建人‘下南洋’的創業精神,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廈門南洋職業學院董事長、校長魯加升說,因此學校用“南洋”命名。
廈門南洋職業學院由包括魯加升在內的15名海內外熱心教育的學者、企業家于2000年聯合創辦。“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希望將其建成一所國際化的職業院校。
動念建設這所學校在1995年。離開西北工業大學團委書記一職、來到廈門下海經商的魯加升發現,作為經濟特區的廈門缺乏人才。于是,1995年1月,廈門南洋職業學院的第一份可行性報告完成;1999年11月,籌建處掛牌;又經過一年的準備,學校在三棟空置廠房中起步。
如今,廈門南洋職業學院與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數十所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世界通用職業資格證書課程,培養學生國際視野。
鄭智勇借助學校的6萬元人民幣創業基金起步,將公司做成上交所上市企業,并向學校捐贈100萬元創業基金;吳炳輝收購寧波冠軍照明企業,登上全國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舞臺做創業經驗報告;李彬創辦的好慷在家公司,將“互聯網+家政”的標準化服務覆蓋全國28個城市……
翻開學校畢業生名錄,一連串創業者的名字在業內耳熟能詳。廈門南洋職業學院已累計培養5萬多名畢業生,為福建輸送了約4萬名技術技能型人才,應屆畢業生創業率連續3年超過10%、就業率連續19年超過99%。
魯加升介紹,廈門南洋職業學院設有13個二級學院,42個專業,與福建、廈門經濟緊密對接的專業群9個。學校要求每個專業至少對接一個優質企業,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三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學校獨具的特色。“第三個元的主題是學生。”魯加升說,除了校企合作,廈門南洋職業學院還鼓勵學生勤工助學,設立勤工助學中心,為在校生提供崗位,每年有數千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廈門企業兼職,為就業、創業積累經驗。
魯加升還有另一個身份——中華職教社常務理事。“這給我帶來責任和壓力,希望我們的職業教育能辦得更好。”他坦言,“我常和同事們說,不要覺得我們只是個民辦學校,我們還要起職業教育引領示范的作用。”
今年5月1日起,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施行。在魯加升看來,在法律上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無疑是非常利好的政策,一定會給職業教育帶來一個春天。
“希望全社會也形成共識,發自內心地認同職業教育。”他懇切地說道。
懷著對教育的熱忱傾資傾力創建廈門南洋職業學院,魯加升也受到“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的陳嘉庚的影響。他說,看到學生從剛進校園的稚嫩、到畢業時成為企業爭搶的職業人才,是一種無法言喻的享受。
鄭傳芳 受訪者供圖鄭傳芳:凝聚留學歸國人員力量
“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總書記說了四個‘歷史不會忘記’,充分肯定留學人員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做出的杰出貢獻。”福建歐美同學會(福建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鄭傳芳說,“我們都是改革開放以后留學回來的,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1970年2月,作為68屆初中畢業生的鄭傳芳開啟了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大學畢業后,鄭傳芳投身于高校思政課的教研和教材編寫等工作,至今40余年。他被評為福建的教學名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和獲評國家精品課程、國家重點教學團隊。他主編的和作為首席專家之一的全省和全國高校思政課的統編教材獲省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和國家優秀本科教材特等獎。
1991年,鄭傳芳赴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留學。2001年,他當選福建歐美同學會(福建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2009年至今任會長。他還當選為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副會長。
“福建是留學大省。”談到福建的留學生工作時,已從事該工作20余年的鄭傳芳說,“錨定中央關于‘留學報國的人才庫、建言獻策的智囊團、開展民間外交的生力軍’的職能定位,我們長期以來努力建設‘留學歸國人員之家’,充分凝聚留學歸國人員的力量,在新時代國家建設和福建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福建歐美同學會堅持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引導留學歸國人員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同時,我們也注重充分發揮留學歸國人員的聰明才智。”據鄭傳芳介紹,福建歐美同學會長期以來組織各方面留學歸國專家到農村去、到企業去,送醫藥、送科技下鄉,開展“海西春雨行動”等,服務福建發展。
福建歐美同學會還組織留學歸國人員參加社會工作,參加敬老活動、志愿者活動,慷慨解囊進行慈善捐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組織福建海內外留學人員累計為國內捐款捐物共計近2000萬元,留學歸國的醫務人員積極報名奔赴抗疫一線,參加各項志愿活動。福建歐美同學會的“愛心報國”項目榮獲民政部第九屆“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的提名獎。
每年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福建歐美同學會也會積極組織科技含量高的留學歸國人員的項目參展,充分發揮留學歸國人員的專長,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大顯身手。
立足于“民間外交的生力軍”的定位,福建歐美同學會積極開展民間外交聯誼工作。“我們積極講好中國故事,連接中外友誼,幫助華僑華人回國創業,投資辦廠,有很多生動的故事。”鄭傳芳說。
在鄭傳芳看來,留學是奮斗不是“鍍金”,出國留學的經歷增強了他的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對于他之后在福建省高校、教育廳、政協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改革開放讓我們能走出國門學習,回國后更勤奮努力工作,希望用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他說,留學人員應該把留學經歷當做人生奮斗的新起點,不斷書寫報效國家和人民的新篇章。
吳家瑩 受訪者供圖吳家瑩:做兩岸關系發展促進派
“廣大臺商要堅決與‘臺獨’分裂勢力劃清界限,堅定不移地做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促進派。”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佳好(廈門)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家瑩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說道。
從第一家臺企三德興設廠,到如今在廈臺資企業項目有8000多個,臺資企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約占該市三分之一,廈門成為臺胞臺企向往的投資興業“熱土”。
吳家瑩在1999年來到廈門發展,出租車司機說著熟悉親切的閩南語,車窗外是跟臺灣相仿的氣候,這是他對廈門的最初印象。“第一代臺商帶著資金、技術來,做什么就賺什么,這得益于改革開放的紅利。”吳家瑩坦言。
廈門經濟特區“因臺而設”“因臺而特”,也“因臺而興”,拉開建設的序幕以來,先行先試全面拓展兩岸交流合作。吳家瑩抓住機遇,將建材產品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其企業經過近20年發展,逐步擴展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
成立于1992年底的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以下簡稱“廈門市臺商協會”),是大陸首家臺商協會。秉持著為臺胞臺企服務的宗旨,該協會不斷完善服務功能。辦理臺胞證、咨詢法律問題、了解惠臺政策……隨著大陸惠臺利民措施的進一步落地,廈門市臺商協會的功能越來越齊全,被在廈臺商稱為“名副其實的廈門臺商之家”。
見證、參與了一波波發展大潮的廈門市臺商協會,成為眾多臺企發展的后盾。吳家瑩表示,協會將持續推進在廈臺資企業之間的聯系,搭建企業與政府的橋梁,也不斷促進兩岸融合交流,打造兩岸同胞情感的窗口。希望大家能持續在廈門這片創業熱土投資興業、發光發熱。
在今年6月于福州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閩商大會開幕式上,100位優秀企業家獲得“福建省非公有制經濟優秀建設者”榮譽稱號,吳家瑩也名列其中。“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在閩臺商就是閩商,在建設新福建的進程中,在閩廣大的臺胞臺企,要當好閩臺融合發展的橋梁紐帶,講好兩岸融合發展的故事。”吳家瑩說。
國務院臺辦、國務院新聞辦8月10日發表《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在吳家瑩看來,白皮書及時、充分地展現了中央政府解決臺灣問題、推進實現祖國統一事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也體現了中央政府愿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我們堅信,臺灣問題一定會得到徹底解決,中國終將完成國家統一。”
他表示,廈門市臺商協會將繼續廣泛團結廣大臺商和臺灣同胞,觀大勢、明大義,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充分發揮兩岸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貢獻心力。
吳家瑩希望,廣大臺商臺企站在民族大義一邊,堅定與“臺獨”分裂勢力劃清界限,以實際行動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本報記者閆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