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市人民政府與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該規劃范圍包括了四川省廣安市,重慶都市圈因此成為繼南京都市圈后,全國第二個、中西部第一個跨省域的都市圈。
跨越不同層次的行政區劃界線是都市圈的一大鮮明特征。作為我國城鎮格局中重要的空間形態,都市圈由兩個或者若干個聯系緊密的行政單元組成,是新發展格局下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目的,就是要讓都市圈內的不同行政區域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空間的跨界融合、協同聯動,進而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
一體化是都市圈建設的應有之義,但都市圈不是城市“拼盤”。近年來,都市圈建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然而,受行政區劃限制、本位主義思想束縛,以及發展階段差異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政府各自為政,阻礙了生產要素的跨界自由流動,致使都市圈內部出現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產業趨同、惡性競爭等現象,影響了都市圈的發展和整體優勢的發揮。
行政有界,發展無邊。都市圈建設“跨界”,更須“破界”。在都市圈內部,各成員城市既是發展共同體,也是命運共同體。“一畝三分地”思維要不得。要突破行政邊界這堵“看不見的籬笆墻”,更要堅決破除制約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只有各城市樹立大局意識、合作意識,堅持同城化發展理念,把自己置身于都市圈整體之中,從各自為政的封閉式發展走向聯動共建的開放式融合,都市圈才能構筑起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開放共贏的發展格局。
“破界”的關鍵在于創新的制度安排。如果沒有跨區域治理的制度創新,都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建設統一市場等目標都將難以實現。政府應著力構建包括政府職能轉變、財政稅收體制、政府考核機制等在內的跨行政區域治理體系,搭建常態化的協同治理機制,用改革的辦法破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制度性障礙。這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不會一蹴而就,要堅持久久為功。
都市圈既是經濟圈,也是生活圈。現代化都市圈追求的不是單純的經濟實力增長,更是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評判都市圈發展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優質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破除壁壘,統籌優質公共服務區域布局應該成為政府優先考慮的重點。唯有加強都市圈城市間、城鄉間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持續提高共建共享水平,才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