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雄
9月22日一大早,我相繼收到了來自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農戶朋友的喜訊。
“林教授,今年我那3200畝頭季稻平均畝產712公斤,其中一類田測出來達到了765公斤呢,這要歸功您團隊的技術指導呀!”電話里,當地種植大戶陳兆武非常激動,“目前,這里再生稻已經陸續進入抽穗期,還得請您方便時過來指導一下。”
“多虧了您團隊的指導,去年再生稻產量實現翻番。今年種了2700畝,再生季若每畝再增產100斤,年收入便能增加35萬元左右。”返鄉創業青年馬芳華言語中充滿著豐收的喜悅,“有您的團隊在,我對再生稻多了一份信心,明年我還要擴大種植面積。”
豐收的喜訊讓我心潮澎湃。從行政工作退下幾年來,我變得更忙了,似乎每天不停地奔波在全省各地。很多人不理解,本該頤養天年,為何還要如此折騰自己?
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我雖年近七旬但仍有雄心壯志——要讓再生稻技術鼓起更多農戶錢袋子。這也是因為自己擔任福建省科技特派員多年來初心不改,科技特派員的責任時時激勵自己做好科技服務工作。
攻克全程機收瓶頸,構建高效栽培技術體系
再生稻是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實現稻田一次耕整、育秧和栽插,收獲兩季稻谷的一種稻作類型,具有省種、省工、省肥、省季節、米質優等特點。稻田通過“一種兩收”,解決了南方部分地區光溫資源“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的問題,種植再生稻也是南方各省提高復種指數、穩定稻谷總產的一個重要措施。
生產實踐中,我萌發了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想法。但機收再生稻發展初期的產量,僅為傳統人工收割的一半或更低。癥結在于水稻收割機行走履帶碾壓面積大,對稻樁碾壓破壞嚴重,影響稻樁腋芽萌發二次抽穗和再生季稻的最終產量。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外出開會途中發現有一片水稻在生育后期,遇到在極為干旱的情況下仍長勢良好,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原來水稻并不是在整個生育期中都需要充足水分的,在頭季稻后期適當斷水“烤田”,使收獲前稻田土壤水分適度干旱變硬,并采用低留樁機械收割作業的方法,可以有效減輕收割機碾壓稻樁的損害程度。
在此基礎上,以“選準品種,前氮后移,保根促發,減輕碾壓”為核心思路,我們團隊選育了多個優良再生稻品種,研究構建了全程機械化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并連續7年實現了再生稻產量畝超“噸糧”的目標。我們估算,該技術體系如在南方十三省大面積推廣,有望為千萬人增加口糧。
解“單一增收”之困,探索全產業鏈致富
從一種收一季到一種收兩季,從低產機收再生稻到產量逐年增加與突破,全程機械化輕簡高效栽培技術讓眾多農戶每畝增收稻谷200—250公斤,增加純收入500—600元,改變了種稻不賺錢甚至虧錢的困境,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陳兆武原先是從事米業加工、銷售的。從2021年開始,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以流轉承包經營權的方式,陸續從農民手中轉包了3200畝農田,在我們團隊的指導下,優選產量高、市場需求量大的“甬優1540”再生稻品種進行種植。同年,再生稻就迎來了豐收,示范片再生稻頭季平均畝產達726.58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產達531.2公斤,兩季水稻總產量比傳統栽培增產35%左右。
“再生稻米質好整精米率高,頭季稻每斤能賣2.3元,再生季稻每斤能賣2.7元,還賣斷貨了。”陳兆武對我連說沒想到。
如何讓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中掙到錢,是我一直在琢磨的事。再生稻產量的提高雖然增加了農戶的收入,但是想讓廣大農民真正“富起來”,單靠一產還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去年我們團隊立足浦城縣資源稟賦,設計以水稻為主線,發揮農業多功能性,培育稻米加工、研學體驗、自然教育和休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探索浦城再生稻全產業鏈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自2021年以來,我帶領學生在浦城、莆田、安溪等地,先后成立了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莆田中藥材科技小院、安溪鐵觀音科技小院,培養了省市縣各級科特派25人。立足科技小院,這批“田秀才”與農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生產一線開展農技服務,其中再生稻技術培訓4530人次。他們既幫助廣大農戶增收致富,也發表了許多高質量的科技文章,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我為他們的成長感到十分欣慰。
(作者系福建農林大學原副校長、教授,由本報記者謝開飛、通訊員范巧紅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