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9月21日電題:技能成才 技能報國——來自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的觀察
新華社記者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秋高氣爽的時節里,渤海灣畔的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場館內熱鬧非凡。近日,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在此落下帷幕,這是目前我國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
“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已然成為新的時代風尚。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面對面一較高下,在展現不凡身手的同時,更以實際姿態展現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光榮與夢想。
“高手”比拼,巔峰對決顯身手
從后背望去,武旭光的上衣濕了大半,但他的表情和眼神卻異乎尋常專注。只見他將一根鉛錫合金熔化,澆筑在電纜封鉛處,按照工序仔細戳、貼、揉、抹。一番操作下來,原本凹凸不平的電纜接頭逐漸展現出柔美的線條和光滑的表面。
今年32歲的武旭光來自國網天津電力,此時的他正在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電力系統運營與維護賽項現場,同來自五湖四海的選手一較高下。
“十年磨一劍,這項工藝最考驗選手對火候和時機的精準掌控。”天津代表隊教練張華解釋,“電纜專業老前輩將這項工藝比喻成百姓家里炸面魚,必須‘文武火’交替,才能達到工藝要求。”
此類高水準競技,在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中舉目皆是。4000多名參賽選手從數十萬名選手中脫穎而出,代表了各個項目的國內最高技能競技水平。
9月17日,參賽選手在參加砌筑項目比賽。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為寧波舟山港集團的橋吊司機,吳飛首次來到天津,參加起重設備應用技術這一新興賽項。更為特別的是,項目的賽場就設在天津港。
端坐在比賽操作間,吳飛默念著“穩、準、快”的訣竅,操縱著千米之外的場橋和岸橋。“遠程操作對技術要求更高。”吳飛說,他期望通過比賽倒逼自己練就過硬本領,服務港口發展。
此次技能大賽開展的109個技能項目比拼,涉及制造業、信息技術、交通運輸、建筑業、服務業、采礦業等15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
賽場一角,來自上海的蔣志發正十分沉穩地在用傳統工藝切割木材,他是此次大賽最年長的選手。除了作為參賽選手,蔣志發還有一重身份——世界技能大賽精細木工項目教練。“我希望用傳統方法教授學生,讓咱們國家的木工技能傳承下去。”蔣志發的參賽,正是“工匠精神”傳承的最好詮釋。
從“老師傅”到“小工匠”,從碩士博士到中職技校生,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各類技能人才活躍在生產一線和創新前沿,已經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手”顯能,創新賽項引風潮
比賽期間,大賽互聯網營銷賽項裁判長薛茂云早早來到比賽現場,見證來自全國多地的頂尖選手激烈角逐。
“這是一個全新的賽項,比賽要求將傳統的銷售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薛茂云說,比賽對標的正是互聯網營銷師這一新職業。
新賽項拓展背后,是服務新賽道的長遠之計。
此次大賽的賽項設置新意十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介紹,同第一屆相比,增加了20個新職業和數字技術技能類賽項,如互聯網營銷等,對增強新職業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同感、促進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新增虛擬現實工程技術等5個專業技術類競賽項目,更符合技術技能融合發展的趨勢。
9月16日,選手參加虛擬現實工程技術項目比賽。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在虛擬現實工程技術賽項區,參賽選手們認真了解規則后,即刻著手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三維模型構建,開發一個躲避彈幕的游戲,并在系統中實際部署應用。
“全國有兩百多所職業院校開設了虛擬現實相關專業。”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劉越是該項目的裁判長。他說,從傳統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未來沉浸式互聯網,虛擬現實有望成為新一代計算平臺,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此次大賽旨在以賽促訓、以賽促培、以賽促建,不斷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引領,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技工教育特色發展,打造一支愛崗敬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技能勞動者大軍,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
這次大賽中,職工身份參賽選手和高學歷參賽選手大幅增加。職工選手占比54.1%,比第一屆大賽增加7.6倍;高學歷參賽選手多數集中在新職業和數字技術技能領域,表明技術技能融合大趨勢下,不同學歷層次人才都能發揚勞動精神,有用武之地。
“能手”走俏,技能人才受熱捧
石英鐘零件裝配、拉面穿針引線、飛機復合材料修理……傳統技能與頂尖技術的同臺競技異常精彩,選手們秀技能、展絕活,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
參與智能制造工程技術賽項的選手馮偉是一位博士,也是重慶科技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講師。
“比賽要運用數字孿生、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對專業技術能力要求不低。”馮偉認為,當前,我國許多傳統企業正朝著數字化方向轉型,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將“金剛鉆”緊握手中,才能在職場大顯身手,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人才。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技能型人才不斷走俏,成了企業競相追逐的“香餑餑”。作為本屆賽事戰略合作伙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人才工作處副處長胥勇在做好賽事支持和服務的同時,也把攬才的目光投向了賽場內的技能“達人”們。
9月16日,選手參加移動機器人項目比賽。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日益旺盛,對高級技工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并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為新時代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
“只有提升人力資本投入,才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才能更有效地釋放創新驅動的能量。”中國勞動學會會長楊志明說。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隊伍的核心骨干,對于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2022年末,全國共有2551所技工院校,在校生達445萬余人,每年向社會輸送約百萬名畢業生。備受關注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陸續出臺,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助推我國高技能人才總量穩步擴大,結構持續改善。
“舉辦全國技能大賽是推進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王曉君表示,通過全國技能大賽搭建技能人才亮絕活、唱主角、展風采的舞臺,激發廣大勞動者熱愛技能、學習技能的熱情,激勵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作為技能人才代表,“時代楷模”“改革先鋒”、國網天津濱海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張黎明呼吁,廣大技能工人將報國之志與自身成才緊密聯系,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不斷提高技能水平和創造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貢獻智慧和力量。(記者毛振華、劉奕湛、黃江林、白佳麗、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