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鹽堿地總面積達15億畝左右,其中可以進行利用的有5億多畝,而具有農業利用前景的為1.85億畝。它們集中分布在東北、中北部、西北、濱海和華北五大區域,從分布省份來看,主要集中連片分布在吉林、寧夏、內蒙古、河北、新疆、江蘇等18個省區市。
眼下這些地方分別在摸索把“不毛之地”用起來的方式。
種糧食:
為了種上水稻,吉林松原向鹽堿地里施入改良劑,不斷泡田洗田,同時在稻田里養螃蟹,這些螃蟹一生要脫殼近15次,脫下的殼以及糞便都會成為天然的有機肥,進一步培肥地力。
同樣是種水稻,江蘇南通走的是“改種適地”的路線,他們篩選出耐鹽性強、抗逆性強、高產穩產的“海水稻”,今年畝產超過了1200斤。
養“海鮮”:
你沒看錯,內陸要想養“海鮮”,靠的還正是鹽堿地。河南的科研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找一種特殊的藻類——小球藻。耐鹽、耐堿、又能吸收銨態氮的小球藻,就像一個天然高效的轉化器,把魚蝦糞便轉化為自身的營養,保持水體清潔,形成以水養藻、以藻養蝦的新型循環系統。
寧夏今年實施以魚降鹽治堿綜合利用項目,通過淡水灌溉將鹽堿田里的鹽和堿排出地塊,排出的鹽堿水經過一道道排水溝循環到養殖池里養鱸魚,養魚產生的排泄物經過過濾后回輸到水稻田,這樣的漁農綜合利用模式讓鹽堿地不斷變好。
而濱海的山東濱州創新嘗試了鹽堿地“梯級”養殖模式。先抽取千分之四十五到千分之六十鹽度的海水到鹽堿地里養對蝦。養殖一段時間后,當鹽濃度升高超過千分之六十,就排放到另外的池子里用來養殖豐年蟲。不怕鹽的豐年蟲不僅長得快,蛋白質含量也高,將成為對蝦的食物來源。這樣的循環利用,做到了尾水零排放。在讓養殖戶增收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
五彩繽紛的特色產業:
青海鹽堿地上的紫花苜蓿、河北鹽堿地上的金黃的堿梨、山東鹽堿地上的冬棗,秋日的大地上,農民們的“畫筆”正在將鹽堿地從過去的黑白兩色涂抹成五彩斑斕,讓寸草不生變為魚蝦滿滿,讓曾經零收入的土地成為新的增收來源。
今年以來,我國集聚優勢資源對鹽堿地進行高效治理,鹽堿地的綜合利用取得積極進展。目前我國在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已形成了包括土壤排鹽技術、土壤生物有機治鹽改土技術等八大體系40多項實用技術。在品種方面,我國已累計推廣了50多種耐鹽堿作物品種。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陳博 張傲然 楊龍 臨邑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