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人操作,小巴聰明地避開其他車輛,完成變道、超車等一系列動作。10月12日,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西部(重慶)科學城,親睹無人駕駛的未來場景。
“我認為,新質生產力是指通過科技和產業創新,讓技術和產業發展實現質的飛躍,從而使生產力躍遷的一種能力。”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云控平臺部技術總監、西部(重慶)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西部智聯)云控平臺首席專家杜孝平看來,無人駕駛背后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方案,就是典型的新質生產力催生的產物。
西部智聯總經理褚文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作為新興產業,智能網聯汽車十分契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智能與網聯分別代表兩種新興技術,當二者交匯,并與汽車產業結合,能夠拓展更大發展空間,誕生更多新應用形態。”褚文博說。
西部智聯是重慶市為踐行“車路云一體化”產業發展理念,引進提出智能網聯汽車“中國方案”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克強團隊,于2022年4月成立的聚焦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
區別于單車智能技術,智能網聯汽車的“中國方案”著眼于“車路云一體化”,將車輛、道路、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等融為一個整體,使車輛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和智能化,變得更加安全、高效、節能。
“智能網聯汽車在降低車輛制造成本的同時,不降低其智能水平,車輛成本降低,但價值提高,其意義已經超越了傳統‘車’的范疇。”杜孝平表示。
在“車路云一體化”路線中,云是關鍵,云控基礎平臺是樞紐,實現自動駕駛離不開云上的算力和數據支撐。“數據和算力本身就是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和基礎設施,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不可或缺。”西部(重慶)科學城先進數據中心主任、西南大學教授張自力介紹,該數據中心提供的數據存儲和算力資源將有力支撐重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并激活更多新質生產力。
作為“車路云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方案的提出者,李克強院士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競爭中已經贏得上半場先機,智能網聯汽車則是決勝下半場的關鍵。
重慶是我國汽車產業重鎮,汽車工業基礎雄厚。在全球汽車產業發生深刻變化,產業鏈、價值鏈重塑的關鍵時刻,重慶主動走出“舒適圈”,大膽搶占智能網聯汽車這一未來產業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汽車產業升級發展。
生產力是產業發展的源動力,新質生產力催生出的新型產業形態將對現代產業體系進行系統性重塑。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是典型的跨領域、融合性產業,是汽車、交通、能源、通信、大數據與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多領域、多產業融合衍生的產物,也是新質生產力不斷重塑傳統汽車產業的結果。
立足雄厚的汽車產業基礎,重慶已提出打造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目標。
目前,西部(重慶)科學城瞄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已匯聚高校28所、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引進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北大重慶大數據研究院、上海交大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擁有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檢中心(重慶)、華為鯤鵬計算產業生態重慶中心等市級及以上研發機構超300個,逐漸形成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區別于傳統生產力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加依賴科技創新驅動。杜孝平表示,目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剛從示范驗證進入規模化應用與商業化落地階段,要加快產業發展,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還需要繼續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規模化落地應用。
(科技日報記者 都芃 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