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經濟增速按季度看分別是4.8%、0.4%、3.9%、2.9%,今年前三個季度分別是4.5%、6.3%、4.9%。今年二季度的6.3%,跟去年二季度0.4%的基數較低有關。同理,今年三季度的4.9%,跟去年三季度3.9%這個基數提高有關。總的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企穩回升。前三季度同比增長5.2%,這與年初確定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的今年發展預期目標,比較吻合。
看一國經濟,GDP增速是重要指標,但早已不是唯一指標。中國發展現在追求的是“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規模、速度很重要,但擺在最前面的已經是“質量、結構”了。
您有沒有注意到,“逐季”“逐月”的變化最近多起來了。比如,外貿進出口前三季度“逐季抬升”,進口數量已經連續8個月同比增加;就業形勢逐漸好轉,城鎮調查失業率已連續2個月下降;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最近三個月都在逐月提高。
看形勢,一看“形”,二看“勢”,形在當下,勢在長遠。可把更長周期里的數據“連起來看”,也可從局部與全局的關系看。三季度宏觀數據普遍出現穩步向好態勢,而不是少數指標向好。普遍向好還是少數向好,含義是不一樣的。
前三季度,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好于整體,民營企業進出口有較快增長;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0%,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快2.0個百分點,太陽能電池、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63.2%、34.2%、26.7%;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8.9%。
世紀疫情三年多,中國經濟的運行雖然受到沖擊,但結構優化的進程始終“很倔強”,從未停歇。中國經濟的“恢復”,不是要完全回到疫情前。運行狀態可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而在發展質量上,不必“回去”、不能“回去”,要的是一路向前。
與結構優化并行的,往往是新動能的增長。比如,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同比增長6.0%。這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4%,所包含的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兩大領域,同比增速都在兩位數。這直觀地反映著創新力的提升。
看新動能不能只看宏觀數據。從全國各地各行業看,新動能培育釋放得比較好的地方、行業、企業,整體的經濟恢復就會較好。反之亦然,在新動能的培育上如果落后了,就會給整體經濟恢復發展拖后腿。
從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服務消費等數據里,能看到“活躍的樣子”。在基本擺脫疫情的直接影響后,接觸型服務業的市場活躍度上來了。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1%。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一攬子措施逐步落實,與民營經濟相關的一系列指標正逐步轉好。
疫情期間,很多經營主體的應對之策是降低活躍度、頂住壓力、渡過難關。從三季度看,廣大經營主體的積極主動作為正越來越多。宏觀政策的支持始終重要,經營主體的自覺活躍也格外關鍵。
9月份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重返擴張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1.7%,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擴張力度進一步增強。這都是預期改善的具體呈現。外貿雖然壓力很大,但實際結果是好于預期,這會促進外貿參與者對下一階段預期的改善。
預期影響著未來。從前三季度的歷程看,一季度經歷了一段疫情防控轉段后的反彈式恢復;二季度遇到的困難比較多,疫情的深度影響還在釋放;三季度各項主要指標普遍向好,一是新政策工具見效,二是疫情影響相對退去,三是經營主體展現創造力。前三季度這個“勢”,有助于預期進一步恢復。
一是外部環境仍復雜嚴峻,充滿不確定性;二是國內需求仍不足,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三是在總體恢復向好之下,局部地方、行業、企業仍面對較大困難;四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闖關還遠未完成。
站在金秋看中國,經濟恢復的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還在繼續。恢復并非坦途,但向好的趨勢篤定。
比眼前的恢復更重要的,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著力點,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