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河湖看新疆】
原標題:新疆阿克蘇巧用水資源做好“綠”文章,建立生態安全屏障(引題)
地處“南疆” 處處“江南”(主題)
阿克蘇,在維吾爾語中意為“清澈奔騰的水”,阿克蘇這座城市也有“白水之城”的美譽。列車行駛在阿克蘇的公路上,車窗外,初秋稻田與遠處若隱若現的雪山,構成一幅風景畫,逶迤穿過戈壁灘的河流潺潺流淌。
阿克蘇地區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山脈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這里降雨量少,氣候干燥,冰川融雪是河流主要補給源。如何引水用水,建立生態安全屏障,一直是阿克蘇地區需要解答的問題。
近年來,在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基礎上,阿克蘇地區先后啟動阿克蘇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空臺里克流域、艾希曼區域4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53%,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9.26平方米,實現了“100米見綠、500米見園”,譜寫了地處“南疆”卻處處是“江南”的美麗篇章。
再生水讓荒灘變綠洲
在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帕萬拉村,一泓清水在水泥修筑的引水渠中從遠方涌來,岸邊是成片的沙棗樹和新疆楊。阿瓦提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蔣麗麗告訴記者,這些水屬于再生水,主要用于修復生態。
阿瓦提縣艾西曼湖,位于英艾日克鄉和塔木托格拉克鄉交界處,由于受西側荒漠化影響,此前湖區面積逐漸萎縮,生態環境日益脆弱。2022年,阿克蘇地區啟動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其中,艾西曼湖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規劃期限為5年,也是阿克蘇地區第5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之一。
2021年6月,河南平頂山的小伙子李洋洋,大學畢業就與女友一起來到阿克蘇市阿瓦提縣。“我剛來的時候,這里還是一塊荒灘,現在已經長出成片的綠色了。”談到“第二家鄉”的變化,李洋洋的語氣里滿是欣喜與激動。
在英艾日克鄉艾西曼湖區域,陽光下凸起的一個個黃色沙包上,每隔1米左右,就有一叢梭梭、紅柳等耐旱植物。不遠處一排排沙棗和新疆楊,在微風中搖曳。“每到春秋兩季,這里都會開展植樹種草行動。”李洋洋說,來到新疆后,這樣的活動他參與過4次。
“這里每年大約有5000萬立方米再生水可利用,一塊地一塊地種。剛種下的樹,每年需要澆灌6到7次。3年后,樹根扎得深了,每年只需要澆灌1次。”蔣麗麗告訴記者,目前,阿瓦提縣已經利用再生水完成生態修復24萬畝。
阿克蘇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專班高級工程師艾斯卡爾·努爾介紹:“通過人工造林、人工種草、封沙育林、濕地修復等措施,現在林地和草地已經基本形成規模,土地鹽漬化平均降低60%,天氣情況也由頻繁的大范圍沙塵暴,轉變為小范圍的浮塵天氣。”
昔日泥洼地如今城市綠肺
走在多浪河國家濕地公園,綠樹成蔭,大小湖泊一個連著一個。登上18米高的觀景臺,遠處白皚皚的雪山與公園內的碧水綠樹相映成趣。眼前這個林草豐茂、水美魚肥的地方,曾是污水橫流、無人問津之處。
在阿克蘇市,多浪河穿城而過,被當地人稱為母親河。不過,多浪河水大多來自天山冰雪融水,一路流淌下來,攜帶大量泥沙,經常導致河道堵塞。加之此前周邊砂石料廠過度開采,造成植被破壞,很長時間里多浪河周邊是一片臟亂的泥洼地。
為改變這一局面,阿克蘇啟動多浪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通過開展水網連通、水系清淤、管網截污、水生態修復等綜合性修復,垃圾清走了,砂石料場關停了,河渠疏通了。
多浪河國家濕地公園負責人蔣峰介紹,2016年8月,公園開工建設,2018年6月開園。隨著公園一期、二期建設工程的先后啟動,占地5000畝的濕地公園水域面積由原來的40%增加到60%。通過22個生態池,重金屬處理池、富營養凈化池的層層過濾降解,原來的黃泥水最終變成清澈的飲用水Ⅲ類,并注入貫穿城市南北近10公里的多浪河景觀帶,改善了城市景觀用水環境質量。
“濕地公園建成后,通過不斷地生態修復,保育水源,公園內種植花卉樹木140余種。隨著生態環境改變,燕鷗、白鶴、天鵝等30多種野生動物到濕地公園安家、過冬,繁育后代。”蔣峰說。
目前,公園免費對外開放,為保護生態,園內沒有安裝路燈,也未引進餐飲、游船等設施。每到節假日,不少市民帶孩子到公園漫步休閑,盡享自然風光。
為胡楊林增添生命力
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地處塔里木盆地北緣,緊靠塔克拉瑪干沙漠,塔里木河自西向東橫穿縣城,河道兩岸分布著470余萬畝原始胡楊林。
初秋時節,胡楊樹的葉子逐漸由綠轉黃,藍天白云下,粗壯的樹干蒼勁挺拔。2016年,新疆全面啟動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生態保護行動,著力提高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生態自然恢復能力。
沙雅縣林草局黨組書記趙宇翔介紹,為恢復胡楊林樹勢,2016年以來,借助每年塔河汛期,引水超8億立方米,灌溉天然胡楊林200萬畝,基本實現缺水區域的胡楊林每5年輪灌一次。“粗略估計,引水工程實施以來,增加了約3萬畝新林地。”
由于臨近原始胡楊林區,哈德墩鎮奧普坎村藝術家村落每年都吸引眾多游客、藝術家來此采風和旅居。哈德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色迪爾丁·伊明告訴記者,當地憑借胡楊原始森林優勢資源,打造自然古老有特色的旅游業,推進“文化+生態旅游”。
“鎮上已經有17家民宿,有的年收入在兩萬元以上。”色迪爾丁·伊明說,秋季是旅游高峰期,胡楊林的葉子變成金黃色,很多人慕名前來。
為守護胡楊林及周圍草場生態,沙雅縣成立了19個管護所,共有管護員260名。43歲的達朗塘木中心管護所所長艾山·艾依提是一個從小生活在這里的農牧民后代,巡護過程中他發現,林區的馬鹿、黃羊、鷹等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這讓他打心底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