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圪旦新村一棟棟房屋整齊排布。
新華社發
11月20日,德勝泰村黨群服務中心樓前廣場上的村民。
新華社記者 賈立君攝
11月20日,田家圪旦新村最后28套安置房鑰匙交到群眾手里,標志著內蒙古自治區迄今最大的黃河灘區遷建項目宣告成功。
黃河灘里的田家圪旦,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德勝泰村的一個自然村。村子三面環水,黃河漲水時則會變為“孤島”。
村民說,近300年前,幾戶晉北、陜北人家“走西口”來此落腳,搭茅庵開荒種地,如今已延續七八代、繁衍上千人。這里的河灘地能產糧,但遇黃河發大水,莊稼被水淹,也許顆粒無收。
田家圪旦人出行只有一條土路,但須穿村南大堤北側的黃河故道而過。這200多米的“凹槽”,汛期道路被水淹,人員、物資往來受限,全憑一條人稱“舀水瓢”的小鐵船連接外界。
誰也沒有想到,困擾幾代人的搬遷問題,最終在兩年之內得到徹底解決。
2019年,黨中央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有了政策依據,內蒙古自治區迅速制定規劃,配套專項資金。2022年2月印發的《黃河內蒙古段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涉及全區沿黃12個旗縣的74個灘區自然村8900多人,其中特別指出:受洪水威脅較大的田家圪旦,要集中在2022年至2023年穩步遷到堤外。
達拉特旗對新村的選址、規劃和遷建方案慎之又慎。最后,確定了“以貨幣化為主,建集中安置區為輔”的原則。村民都愿意領錢拆舊房;新村所需建設規模也大為縮小,利于選址。如此,大堤南側地塊成為最佳遷入地,距舊村3公里,一過大堤便是。
后經多輪遷建意愿調查,制定了“8+1+N”安置方案——每人8萬元購房補助款、1萬元養老保險補助費,按評估結果對主房、涼房、棚圈以及其它附屬設施分類拆舊補償。
對于不想進城的群眾,在新村按人均30平方米的標準建設房屋191套,每人只需出5萬元即可買到新房。
“太滿意了!”今年5月首批入住新村的呂過關老人說,政府把新房裝修得像樓房一樣,取暖都有電爐、燃氣爐兩套小鍋爐,可根據階梯電價隨時切換。
新村一棟棟房屋整齊排布,寬敞的院子里除了正房,還有涼房、菜地;黨群服務中心大樓里,有超市、衛生室、文化室,還有養老互助食堂。許多人表示“搬得好”,感慨以前出行不便,現在人來人往真熱鬧,最關鍵的是生活質量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據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0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