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5周年。
5年來,黃河干流累計供水1300億立方米以上,黃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最新發布,今天上午(18日)8點,位于黃河最下游的利津水文站測得實時流量1920立方米每秒。這也意味著,自1999年8月至今,通過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黃河已經實現連續25年不斷流。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局水量調度處處長 原小利:25年來,黃河干流累計向流域及相關地區供水超過5400億立方米,有效支撐了流域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
今年7月,位于黃河中游北干流河段的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這是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的戰略工程。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局副局長 張洪星:截至目前,黃河下游已建成1371公里,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于一體的標準化堤防,基本解決了堤防“潰決”和“漫決”問題。
在今年汛期,結合中游洪水防御,三門峽、小浪底水庫聯合開展汛期調水調沙,分別排沙2.36億噸和1.97億噸,排沙效果明顯,防洪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5年來,黃河干流累計供水1300億立方米以上,在保障沿黃地區用水需求的同時,抓住豐水時機向烏梁素海、華北地下水超采區、黃河三角洲等地區補水105億立方米。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局水量調度處處長 原小利:目前,烏梁素海水質由劣Ⅴ類改善為整體Ⅴ類、局部Ⅳ類;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鳥類種類和數量顯著增加,由1992年的187種增加到目前的373種,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
在中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通過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5年來流域各省(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8萬平方公里。(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