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王遲)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我國把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修復與民生改善相結合的荒漠化防治道路。
以“三北”工程為例,20世紀70年代,“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05%,土地生產力極低,每公頃農田糧食產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從根本上改變“三北”地區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遏制風沙侵蝕和水土流失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通過造林種草有計劃地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改變“三北”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截至今年6月,“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積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祖國北疆筑起一道抵御風沙的“綠色長城”。
聯防聯治穩步推進
據介紹,“三北”工程攻堅戰啟動后,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甘肅、寧夏、新疆等地發布總林長令,對攻堅工作部署加力。
國家林草局三北局局長劉冰告訴記者,2024年中央投入資金320億元,啟動重點項目287個,安排建設任務1.09億畝,占全國總任務的75%,治理力度不斷加大。
國家林草局牽頭組織相關省區開展聯防聯治,謀劃布局了10多個跨省區聯防聯治項目,統籌上風口和下風口、沙漠邊緣和腹地、沙源區和路徑區一體化保護修復。內蒙古、陜西、甘肅和寧夏等4省5市啟動毛烏素沙地聯防聯治,四條“防風鎖邊林草帶”陸續開工。內蒙古阿拉善盟、寧夏中衛市、甘肅民勤縣在騰格里沙漠省界處攜手打造“工程固沙+人工種草”阻沙生態防線。
此外,國家林草局與水利部會商林草生態用水問題,水利部實施黃河分凌期生態補水,向巴彥淖爾市補充林草生態用水2億多立方米。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啟動開展林草濕荒資源普查,摸查三北地區綠化空間。國家林草局召開種苗、治沙供需對接會,保障種苗、治沙原材料等物資有效供給;組織開展“三北”工程攻堅戰關鍵技術研發“揭榜掛帥”,實施科技支撐七大行動,全面推進15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
開展重點關鍵技術研發攻關
三北攻堅戰的實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針對三北生態治理難點、卡點問題,三北工程研究院研發一批應急關鍵技術。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向記者介紹,在生態灌溉用水方面,提出通過“開源、節流”緩解生態用水不足。“爭取生態灌溉用水指標,這是‘開源’;研發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礦坑水等非常規用水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節水造林技術,這就是‘節流’。”
在種苗科學配置方面,三北工程研究院編制《三北工程常用植物》口袋書,推薦推廣一批耐干旱、耐瘠薄、抗風沙的樹種草種,繪制了各種植物的自然分布區、適生區分布圖,科學優化配置喬灌草植被,回答了“種什么”“怎么種”“哪里種”。在治沙機械研發方面,加快防沙治沙向機械化、智能化方向研發,壓沙固沙機械、灌木平茬機械、無人機飛播等得到廣泛應用。在老化退化林修復方面,提出科學認定老化退化林的分級、分類、分區思路,以章古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河套灌區農田防護林的退化修復為試點,提出生態建設成果鞏固的新思路。
“此外,我們建立了全國首個防沙治沙機械化作業服務隊,提供治沙機械服務,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降低成本,節約勞動力,共治理沙化土地34萬畝,多功能沙障鋪設機械作業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為‘三北’工程攻堅戰探索了一條機械裝備服務新路子。”盧琦強調。
關于下一步工作方向,盧琦表示,將持續開展生態建設重大基礎性科學研究。在“三北”水循環與林草植被配置、荒漠生態系統演替規律、聯防聯治、鹽漬化和凍融荒漠化,以及氣候變化、極端事件與土地沙化相關性等方面,加大基礎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