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用服務到智能制造,從陪伴老人到理貨看店……人形機器人制造在“加速跑”,何時能走進尋常百姓生活?
人形機器人又稱類人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等,通常具有頭部、軀干、雙臂雙腿等,在結構和功能上盡可能接近人類,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和感知能力。
如今,人形機器人正成為新的“風口”。
今年北京市將舉辦世界人形機器人“一會一賽”,“一會”是指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一賽”是指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
據深圳新戰略傳媒有限公司產研所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6月,全球人形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已超160家,其中中國企業超過60家,是全球人形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
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71%。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人形機器人價格不菲,售價在10萬元以上,高的甚至超50萬元。不少人認為,人形機器人功能有限、價格昂貴,為何相關產業布局不斷加速?
業內人士表示,人形機器人走熱,跟技術發展、市場需求和政策推動等因素密不可分。
從技術方面,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的進步,使得人形機器人在環境感知和人機交互等方面能力顯著增強。硬件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控制等能力上得到提升。
去年在北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旗下GALBOT G1通用人形機器人聽到語音指令后,從貨架上揀選商品,并精準遞交到顧客手上。該款機器人有望在無人藥店、商超等商業化場景中得到初步商用。
從市場需求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使得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得到大大拓展。
用空氣炸鍋炸薯條、制作沙拉漢堡、做咖啡、短暫哄娃、疊衣服……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的這些場景,讓人們看到人形機器人走入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
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視,也成為引領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的強勁動力。
2024年1月,工信部等7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做強未來高端裝備,其中人形機器人排在“創新標志性產品”專欄第一位。近年來,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地也提出,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
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冷曉琨認為,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應用最大的意義在于,企業不需要為機械化改造產線。“在走訪中我們發現,工廠場景仍有大量環節依賴人工,無法用工業機器人解決。人形機器人可1∶1適配現有生產線,不需要改造即可上崗。”
不過,在工廠環節,目前人形機器人還處于小規模試驗階段,只有少部分先進工廠開始探索在某些工作流程中使用,要實現大規模替代人還為時尚早。
業內人士預計,人形機器人更多走進產線可能在未來三到五年實現;而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需要更高的精確度和安全性,所需要的時間會更長。
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市場營銷負責人姚淇元建議,盡快完善人形機器人的相關標準,不斷開放應用場景,讓人形機器人“先應用起來”。
“相比國外,中國有著更豐富的應用場景,有助于人形機器人進行充分訓練。期待政策、技術、需求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冷曉琨說。
(據新華社廣州電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馬曉澄、洪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