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 “三丈三”巨型宣紙撈紙現場。
涇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衛宇升攝(人民視覺)
"> 齊志國在撈紙。??
衛宇升攝(人民視覺)
涇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 毛勝利在曬紙。
涇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三丈三”巨型宣紙生產車間人聲鼎沸。大家都將目光聚焦于中部的紙槽之上。
“一、二、三,起!”隨著整齊的號子聲,44名撈紙工人用手一齊將長11.4米、寬3.6米的簾床從紙槽中撈出,在8名工人的輔助下,隨著漿水緩緩滴下,一張“三丈三”巨型宣紙雛形初現。
然而,撈紙只是“三丈三”制作中的一個步驟,此后還要經過板榨、曬紙、剪紙等多道工序。
“無論制作多大的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都需要300多天、108道工序。正是工人們在每道工序中的精益求精,才有了宣紙名滿天下的榮耀,才有了我們引以為豪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宣紙公司”)副總經理黃迎福說。
精益求精,磨煉手藝
從涇縣縣城出發,驅車17公里,便來到了群山環抱的榔橋鎮烏溪村。這里是中國宣紙公司生產車間的所在地。
在撈紙車間,記者見到了正在查看紙漿情況的黃迎福。“在生產一線的工人就有400多人,他們都是公司的驕傲。”分管生產的黃迎福進入中國宣紙公司工作近40年,幾乎每天都泡在車間,他能夠叫出廠里每名工人的名字。
在黃迎福眼里,撈紙工齊志國便是其中的代表。
齊志國是涇縣本地人,從1995年進廠學徒開始,工作近30年,“撈紙多少張已經數不清了,但怎么也有幾百萬張,成品率大概能達到95%。”齊志國話不多,工作時一臉嚴肅,說起自己的成績,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一旁的黃迎福連忙補充:“齊師傅可是廠里的撈紙‘大師’。廠里一共評了5位特級技師,齊師傅便是其中之一。”
將簾床分兩次放入紙槽中,等漿水落下后,再將撈好的紙張揭下來。不出20秒,齊志國和搭檔兩人便能制作出一張4尺的宣紙雛形。
就是這十幾秒的動作,齊志國整整學了5年,“一槽紙漿大概可以撈100張紙,紙漿的濃度會緩慢降低。為了保證紙張的厚薄均勻,每次撈紙的角度和深度都會改變,這些全憑經驗。”現在,經齊志國撈制的宣紙,每一刀(100張)的重量誤差不會大于50克。
作為廠里的技術骨干,每當有特制的宣紙,齊志國往往是指定的撈紙工。在“三丈三”制作中,齊志國便擔任了撈紙工隊長。
“一般宣紙制作都是兩個人撈紙。‘三丈三’相當于要求44個人達到如兩人般的默契,這樣才能保證制作的宣紙平整潔白。撈如此大的宣紙,還真是頭一回。”齊志國說。
剛開始撈紙,成品率幾乎為零。齊志國帶著大家反復摸索一個月后,“三丈三”終于能做到量產。這也為齊志國日后研發新品帶來了信心,“連這么大、這么難的宣紙都做過了,現在遇到什么新品種,也能很快摸索出來。”
不辭辛勞,通力合作
為了保證宣紙的制作效果,紙槽中的紙漿溫度不能高于12攝氏度。即使再冷的水,也需要撈紙工們徒手將簾床抬出。“現在還好些,等到冬天的時候,紙槽上面還會結冰。”齊志國說。
每名撈紙工在紙槽旁邊都會準備一桶熱水,既為了洗凈手上的纖維,也為了讓手暖和起來,保證撈制的手感。
不僅要忍受常年浸水的工作環境,齊志國和同事們每天還要在紙槽里重復相同的動作上千次。即使這樣,齊志國也不覺得枯燥,“我們就好像在紙槽旁‘跳舞’,舞蹈動作單一卻大有門道。”
一張宣紙,撈紙結束后,接力棒便來到了曬紙工手中。
在曬紙車間,記者見到了“大國工匠”、曬紙工毛勝利,他也是涇縣人。只見他麻利地將一張張濕紙貼在滾燙的鋼板蒸汽焙上,隨手拿起松針刷,唰唰幾下就將宣紙熨得平平整整。稍待片刻,毛勝利用小指挑起宣紙一角,把整張紙從鋼板上揭下,整套動作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如果說撈紙工的工作環境是“水深”,那曬紙工就是“火熱”。
曬紙工需要常年工作在40攝氏度以上的車間里,即使在最炎熱的夏天,為了曬好每一張紙,也不能開風扇。“我們每天要重復一套動作上千遍,在十幾平方米的烘紙房來回走動,一天大概能走上10公里。”毛勝利說。
工作艱苦,但毛勝利絲毫不敢放松,“宣紙交到曬紙工手上時,已經凝聚了多人的心血,一定要把它曬好。”
展示非遺,宣傳家鄉
如今,毛勝利還要負責一項特殊的工作——向游客展示曬紙技藝。他的工作地點里又多了宣紙文化園。
“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宣紙技藝、傳承宣紙技藝,我們把車間搬到了宣紙文化園,向大家展示原生態的撈紙、曬紙等工藝,最后生產的宣紙也是按照正常的標準售賣。”黃迎福說。
一開始,毛勝利還有點不習慣,“以前在車間悶頭生產就可以了,現在不僅要展示給游客看,還要隨時回答游客的疑問。”現在,毛勝利不僅可以講解曬紙的過程,對于其他制作環節也能說上幾句。
“小姚顯然要比我能適應。”毛勝利不忘介紹一旁的徒弟姚云夔。這幾年,姚云夔開通了短視頻賬號“宣紙小姚”,專門用視頻介紹宣紙的制作技藝。沒想到一下子就收獲了超過10萬的粉絲,部分視頻的瀏覽量超過90萬。“我拍的視頻都很簡單,只是展示家鄉最原始的技藝,說明傳統文化、傳統技藝對大家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姚云夔說。
近年來,當地政府瞄準宣紙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潛力,依托現有的中國宣紙公司、中國宣紙博物館和宣紙文化園,建起了中國宣紙小鎮,成為不少游客打卡、研學的目的地。
2024年,中國宣紙小鎮接待游客超40萬人次,其中六成左右來自江浙滬地區,帶來經濟效益近2000萬元,帶動宣紙銷售、文旅、文創、餐飲、酒店等相關產業就業超過850人。
相比于宣紙小鎮的人聲鼎沸,齊志國的撈紙車間就顯得有些落寞了。采訪當天,齊志國要帶著徒弟王彬共同撈制4尺的宣紙。
教好一個徒弟,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僅辛苦,還會影響每天的產量。但齊志國仍然事無巨細地教著,時不時還會停下來指導徒弟的動作細節。
“我做了一輩子宣紙,對它肯定是有感情的。手藝還要靠我們傳承下去,只要想學,我就認真教。”齊志國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6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