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利用新興網絡技術手段侵害老年人權益的犯罪行為不時發生,受到社會關注。隨著時代發展,司法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記者采訪了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四庭庭長羅國良。
問:以“老人機”話費被盜案為例,隨著社會發展,在懲治相關犯罪方面面臨哪些挑戰?
答:相比傳統的接觸式、現場式盜竊犯罪,“老人機”話費被盜案中,被告人通過遠程操控手機,全程和被害人無接觸,行為手段更加隱秘,使被害人更加難以察覺和防范,同時也給司法查處和認定帶來挑戰。
實踐中,對于利用新興網絡技術手段侵害老年人權益的犯罪行為,如何準確認定罪名并予以精準量刑,尚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解決。對此,人民法院將進一步提升司法能力水平,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總結審判經驗,通過發布典型案例、對相關問題答疑指導等方式,統一法律適用標準,為守護“夕陽紅”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問:涉老年人犯罪案件常見的有哪些情形?這些案件有哪些特點?
答:近年來,以老年人為主要侵害目標的犯罪種類較多。這類犯罪通常利用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信息滯后、孤獨感較強或對新技術不熟悉等特點實施,主要集中在詐騙、盜竊等侵犯財產犯罪類型。其中,詐騙犯罪主要表現為:以養老地產、保健品投資等虛假項目誘騙投資;冒充親友熟人需緊急用款要求匯款救急,等等。盜竊犯罪主要表現為:趁老年人外出或獨居時入戶行竊;利用技術手段秘密扣取資費,等等。
問:人民法院在打擊涉老年人相關犯罪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全面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嚴懲針對老年人實施的各類犯罪,守護好老年人的“錢袋子”,推動增進老年人福祉。
針對侵害老年人犯罪,堅持體現從嚴的精神。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詐騙老年人財物的,可以酌情從嚴懲處;詐騙數額接近詐騙“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標準,并具有詐騙老年人財物等情形的,應當認定為詐騙罪中的“其他嚴重情節”“其他特別嚴重情節”,適用對應的量刑幅度處罰。
在審理侵害老年人犯罪案件過程中,依法徹查、窮盡手段甄別、全力追繳涉案贓款,加大財產刑適用力度,督促被告人積極退贓退賠,最大限度為被害老年人挽回經濟損失。
此外,從侵害老年人犯罪的個案中研判類案風險,通過制發司法建議、移交違法線索等方式,積極協同有關部門開展相關行業領域綜合治理。
問:針對加強老年人權益保護,人民法院還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答:人民法院將進一步落實針對老年人的各類犯罪依法從嚴懲處要求,深入分析老年人合法權益保護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完善治理措施,努力從源頭預防犯罪。適時發布典型案例,以案釋法,開展全方位、多角度法治宣傳和服務,揭露常見犯罪套路和作案手法,有力震懾犯罪,提升老年人識騙反詐、防范盜竊能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