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王子鋒)在29日舉行的中關村論壇科技助殘平行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殘障人士代表共聚一堂,探討交流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助力殘障群體享受美好生活。
“我相信今天的科技助殘伴隨著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一定可以讓這個世界在人工智能幫助下,更有‘AI’,更有愛。”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分享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助殘領域的多項應用成果,包括為聽障人士提供實時語音轉文字服務、智能助聽器噪音過濾功能,以及幫助視障人士感知周圍環境的AI助手。其中,AI語音修復技術讓聽障舞者魏菁陽實現了用“聲音”表達的夢想。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工程教授霍馬尹·卡澤羅尼展示了其團隊研發的“鳳凰”(Phoneix)外骨骼系統。據介紹,這款輕量化、模塊化設計的康復設備僅重1.47公斤,可通過手機APP控制,突破了傳統康復治療對專業人士和機構的依賴,讓殘障人士在家就能完成康復訓練。
“我們希望繼續做下去,讓他們未來不受出行限制。”霍馬尹·卡澤羅尼教授表示。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為先書院院長洪波在論壇上分享了他的團隊在研發無線微創腦機接口技術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三位脊髓損傷患者通過植入該設備,成功實現了抓握、端水等基本動作。其中一位患者在術后5個月還出現了神經功能的自發恢復。據悉,這項技術有望在未來幫助更多癱瘓患者重獲行動能力。
洪波有感而發:“對我們做神經工程的科學家來講,最大的回報、最讓我們欣慰的成果,就是這些殘障人士和他們家人臉上的笑容。”
瑞士巴塞爾大學醫學與科學學院教授博頓·羅斯卡為視障人士帶來了基因治療視網膜病變的最新進展。兩位全盲患者通過注射一種光敏蛋白基因,已經能夠識別桌面物體的位置。雖然目前還無法實現閱讀或識別人臉,但這一突破為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博頓·羅斯卡說:“希望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杜絕這些人會患這些疾病,或者是有這些癥狀的可能性,這是我們未來的努力方向。”
記者了解到,隨著外骨骼、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助殘正在從實驗室研究走向實際應用。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技術轉化機制,讓這些創新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殘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