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31日,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辦。年會設置論壇會議、技術交易、成果發布、前沿大賽、配套活動等5大板塊128場活動。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名嘉賓齊聚一堂,共商前沿科技與未來產業發展。與會國際人士表示,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成果不斷涌現,中國堅持同各國共同探索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讓科技進步惠及全人類。
“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文明進步的核心動力”
走進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科技新風撲面而來。人形機器人“妮婭”正在咨詢臺為來賓提供接待服務,擬真的面容配上微表情、語言和靈巧的手部動作讓她更顯“人性化”。年會上,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的“中關村論壇智能體”提升了每一場會議的同傳體驗,仿佛演講者本人正同時用多種語言演講。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文明進步的核心動力。”開幕式上,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表示,中國的創新浪潮持續涌動,同時還積極號召各界人士集思廣益,匯聚資源,善用科技,讓科技進步惠及全人類。
德國史太白基金會是世界知名技術轉移機構,也是歐洲最大的科創服務機構之一。該基金會榮譽主席約翰·呂恩說:“今年的年會上,大家都在討論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前沿科技話題?!彼麑陙碇袊谌斯ぶ悄?、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的成就稱贊不已,認為這有助于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發展。
“中國在越來越多領域取得全球領先的科技成果。”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杰認為,中國政府連續穩定的政策為長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支撐。他說:“中國始終堅持合作共贏,愿意推動各方協同解決問題?!?/p>
“我們正在深化同中國伙伴的合作,共享中國的創新生態?!比蜥t藥信息公司艾昆緯亞太區總裁宓子厚認為,中國政府大力推行改革,培養大量高科技人才。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主要創新中心。
“中國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令人印象深刻。中國正不斷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世界未來研究聯合會主席埃里克·奧弗蘭德表示,世界未來研究聯合會已與中關村論壇簽訂協議,期望在中國培養更多面向未來的人才。
“中國綠色技術數量多,覆蓋范圍廣,為全球綠色轉型發展增添了動能”
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10項重大科技成果亮相;《百項新技術新產品榜單》《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面向全球推介公布;北京科技成果轉化智能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北京懷柔科學中心8項重大突破性成果集中發布……作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今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成果豐碩,彰顯了中國創新的澎湃動能。
“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超50萬億元,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率超40%?!笔澜缰R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表示,數字技術已成為全球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北京擁有將近3萬家高科技企業,鞏固了其作為世界第三大科技集群的地位。”
“中國是全球綠色技術創新的主要貢獻者,2016年至2023年中國申請人提交了55.5萬件綠色低碳專利申請,占全球申請數量的43.5%?!笔澜缰R產權組織可持續技術交易所中國區負責人鄒凌表示,中國是全球綠色低碳專利申請最大的來源國,也是全球綠色低碳技術最大的目標市場,更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可持續技術交易所的重要合作伙伴?!爸袊G色技術數量多,覆蓋范圍廣,為全球綠色轉型發展增添了動能?!编u凌說。
澳大利亞西澳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巴里·馬歇爾曾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說:“北京擁有無與倫比的科學研究機構、一流的臨床醫院、繁榮的工業園區,最重要的是政府強有力的支持?!痹谒磥?,北京具備成為全球生物醫藥行業領軍者的所有要素。此次他還多了一個新身份:中關村特色產業園的合作者。這位中關村論壇的“老友”將他的創新基地落在北京。
滬亞生物國際是一家專注生物藥物創新的公司。該公司董事會顧問丹尼斯·吉林斯表示:“在生命科學研發方面,多年來的大量投入推動越來越多創新涌現,現在中國已具備在全球范圍內參與生物制藥行業競爭的基礎設施。”
年會現場,打太極、跳舞、接待、沖咖啡、表演茶藝……機器人“智愿者”似乎無所不能。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院生物機器人研究所所長保羅·達里奧高度評價中國的人形機器人技術,認為中國在人形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表現突出,中國牽頭制定相關行業標準是積極推進國際合作的具體表現。
“我們在中國推動創新的決心更加堅定”
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局勢,唯有開放合作才能促進科技進步、科技創新。中國堅持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致力于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發展環境,與各國共同推動科技發展進步。
“世界正面臨全球性的科學挑戰,特別是在氣候變化、能源生產、公共衛生等方面,只有通過全球合作,形成創新協同作用,才能共同應對?!?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熱拉爾·穆魯說。
法國科學院院士塞爾日·阿羅什表示,技術的突破需要深耕基礎科學研究,還需要跨學科研究和國際合作。在基礎科學方面,“小院高墻”不可取,科學家要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和分享想法。
西門子中央研究院研發總裁諾伯特·高斯強調,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快速適應客戶需求和技術變革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西門子正加強與不同伙伴的合作,在人工智能、仿真、自動化等前沿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半S著中國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我們在中國推動創新的決心更加堅定,期待與更多伙伴共創更加美好的明天。”高斯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認為,中國推動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以及通過中關村論壇等平臺來推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續和繁榮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31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