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居住在商州區窯頭巷八組的任喜善高興地領到了城鎮居民戶口簿。當天上午,在市中心廣場隆重舉行的商州區首批有條件的農村居民進城落戶戶口簿集中發放儀式上,共有50戶121名農民喜氣洋洋領到了城鎮居民戶口簿。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商州區將有8萬農村居民進城落戶。(本網記者 張力宏 攝)
64歲的任喜善頭戴禮帽、胸佩紅花,手里高高舉起個褐紅色的本本,上面是燙金的幾個大字“居民戶口簿”——新年即將來臨,當了60多年農民的他,終于名副其實進了城,成為“城里人”。昨日上午,商洛市商州區首批有條件的農村居民進城落戶戶口簿集中發放儀式舉行,首批50戶、121名農民轉為居民戶口。
商州區城關辦事處杏樹塬村村民任喜善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如今,他將和老伴一起告別世代居住的小山村,在城市里迎來全新生活,心情很激動。
24歲的馬丹鋒一家4口從商州區龍王廟鄉潘河村遷到城里,他昨日特意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像過節一樣。小馬說:“長久以來,我身在城市,根,卻在農村。平時,我為城市出力流汗、創造財富,但卻無法融入城市”。
像小馬這樣的所謂“農二代”,在城市里打工、生活多年,“已經不可能再回歸農村了”,而其面臨的子女上學、養老歸宿等諸多問題,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樣,享受在入學、就業、社保、參軍、住房等方面的待遇,讓“我們感到前路茫茫”。“現在,我終于成了城里人!”小馬高興地揮了一下拳頭。
今年9月,陜西省展開有條件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工作。共轄30個鄉鎮辦事處、396個村、總人口55萬其中農業人口43萬多人的商州區在商洛市率先推進這一工作。多個部門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進城。想要進城落戶的農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每畝將補助13萬元;退出承包的林地,則根據荒山、經濟林的不同標準,每畝補助5500元至3萬元。
商州區委書記朱崇和在昨日的發放儀式上表示,“農民進城”,不僅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也是縮小城鄉差別、
消除二元結構的需要,更是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措施,從體制上解決城鄉居民分配不公的現狀。進了城的農民,可以享受到城市優質公共資源和便捷的公共服務,改善生存環境,提升生活質量,改變自己和子女的命運。
有些農民“想進城、怕進城”
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好事要辦實,實事要辦好”
商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供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經過摸底,商州區有4874戶1.7萬人愿意進城落戶,95%的調查對象對“農民進城”政策持贊同態度,不過,也有一些農民對此表示出顧慮,比如進城后難以承受城里的高房價,城里就業渠道少、收入不穩、生活沒有保障、看病貴、消費高、養老保險門檻過高、子女上學負擔不起等。因此,部分農民有著“想進城、怕進城”的顧慮。
69歲的商州區龍王廟鄉槐樹村3組村民楊生哲老人,此次就沒有轉為城里人。他和家人商量,只給兒子一家4口辦了進城落戶。昨日,楊老漢代表正在西安打工的兒子來領戶口簿,胸前也戴著朵大紅花。他說,城里房太貴了,有幾個農民能買得起?補助的錢款多少倒在其次,如果進了城,沒工作,吃啥喝啥?
商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建康說,政府部門“將實現農村居民進城落戶人員工作有著落、上崗有培訓、勞動有合同、參保有辦法、生產有安全、子女有學上、住宿有改善、維權有渠道、生活有文化、發展有目標,真正將這一惠及廣大農村居民的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華商報(記者 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