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劉占良) 根據市、縣區植保部門蛾量誘測及麥田殘蟲量調查,結合氣象條件及歷年資料綜合分析,預計今年玉米二代粘蟲在我市為輕度發生,局部地區有點片重發的可能,幼蟲發生與防治關鍵時期出現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據近期市植保植檢站黑光燈誘蛾統計表明,今年一代成蟲始見期在5月22日,較歷年偏晚5天左右,蛾峰不明顯,最高單日誘蛾量8頭,截至6月10日總誘蛾量為27頭,截至6月14日總誘蛾量為29頭,雌雄性比為1.54:1,誘蛾量為2000年以來最低。洛南縣始見期在5月26日,蛾峰不明顯,最高單日誘蛾量9頭,截至6月14日誘蛾量23頭,雌雄性比為0.64:1。山陽縣始見期在5月23日,截至6月14日總誘蛾量10頭,雌雄性比1:1,誘蛾量為近年同期最低值。5月下旬至6月上旬,市、縣植保部門聯合挖蛹調查,麥田一代殘蟲量133.3頭/畝,為2000年以來最低。加之近期我市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對一代粘蟲的化蛹、羽化和初孵幼蟲存活不利。據氣象預報,6月中、下旬我市各有一次中到大雨的降水過程,局部地方有暴雨,7月份降水總體偏少1-2成,但降水時段集中在7月上旬,對二代粘蟲的發生危害較有利。
粘蟲屬遠距離遷飛的暴發性害蟲,在我市有多次暴發危害的歷史。因此,專家建議,各地要嚴密監測蟲情動態,防止局部暴發成災,重點要注意小麥-玉米套種地區,一旦局地暴發危害,要及時組織開展防治,確保秋糧生產安全。防治最佳時期在幼蟲2齡前,畝用2.5%功夫乳油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ml兌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