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溫申武)筆者日前投書本報,講述了他家改革開放后由于國家的好政策,他們家三代人出了8個大學生。
筆者曾是一個新聞工作者,他說,我家住商州區黑龍口鎮胡村(原屬鐵爐子鄉),祖祖輩輩都是貧苦的農民。我的爺爺是文盲,在舊社會,他膽小謹慎,還常受人欺壓。上世紀三十年代,爺爺剛過50歲就因病離世。當時伯父、父親及三叔、四叔和小姑均未成年,靠祖母領著僅十多歲的伯父、父親學做莊稼,出租土地和開店苦度日月。解放前后,祖母先后為伯父、父親及叔父成家。父親未上過學,但父親聰慧,記憶力又好,初解放還擔任過村干部,參加過掃盲班,還認識不少字,能閱讀一般文件,但提不起筆。
1951年,我8歲,家鄉辦起了小學,我和小伙伴們高高興興上學讀書了。10年后,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加上父親有病,作為兄弟姐妹5人中老大的我,斷斷續續地勉強讀完了初中,就回家務農,挑起了生活的重擔。1963年10月,我參加了教育工作,之所以后來能在履歷表上"文化程度"一欄中,大膽的填上"大專文化",是因為我改行從事新聞工作能長期堅持自學,參加培訓,并考取新聞系統承認的"大專文化",又獲得"新聞編輯記者"職稱。
現在,最值得慶幸和欣喜的是,我的小弟及兒孫們正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他們圓了大學夢。
1977年,鄧小平決定在全國恢復高考。1980年,我的大兒子溫喜民16歲,從商中畢業考入武漢建材學院,畢業后分配在咸陽一家研究所工作。二兒子溫笑民1981年15歲考入商洛衛校,畢業后安排在黑龍口一鄉鎮衛生院工作,后轉行在區級單位搞起了財會工作,自學進修達到大專文化。
我最小的弟弟溫申文高考落榜,回鄉務農幾年。這期間他收到村民的激勵,大家都對他說:"多丟人啊,你當叔的難道還不如你兩個侄子嗎?你爭氣復習一下,下次一定能考上。"特別是他的女同學,現在的妻子,當時是民辦教師,積極支持他復讀。1984年春,小弟溫申文,在商中復讀一學期又以優異成績考入桂林冶金地質學院,畢業后分配在寶雞717地質總隊,現在總隊下屬一家礦上擔任總工程師。
1984年8月,正當人們熱議高考情況之時,一天早上,陜西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里,播出了商縣廣播站女記者習明嬌采寫的《商洛山一家飛出了三只金鳳凰》的新聞,說的就是我家的事。當時家家戶戶都安裝的有線廣播,這一宣傳,引起了轟動。周圍的鄰居,單位的同事,山里山外的親戚朋友都高興地見面或打電話、寫信表示祝賀。一些人還慕名前來找我父母及我的妻子,請教如何教育好下一代。
歷史進入新世紀,城鄉人民生活放生了巨大變化,教育事業大發展,高校不斷擴招,下一代趕上了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好時候。我小弟的女兒已從太原師院文學院畢業,現在寶雞一家企業搞工會和宣傳工作;我的兩個孫女和一個外孫、一個外孫女近幾年都先后考上合肥、西安的大學。
人生晚年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后輩有希望才是真正的希望。如今,我已退休多年,每到春節團圓時,我和老伴都千叮嚀萬囑咐,要兒孫們牢記家史,珍惜今天,學會感恩,回報社會,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