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沙河子鎮紅光村陳家小院舉行新人拜堂儀式
本網訊 (記者 陳靜)當中國式婚禮在一個個年代中逐步演變,當這愛的接力棒如今傳到“80后”“90后”手中,人們不禁感嘆現在的我們“婚不起”。網友計算中國人的結婚成本30年來增長了數百倍,讓許多“80后”“90后”都覺得無奈。結婚對于兩個相愛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甜蜜的事情,但曾幾何時,這份甜蜜卻開始變得異常沉重。買房、買車、拍婚紗照、辦婚禮,每一項“甜蜜因子”的背后都需要大筆資金的支持。“婚不起”,漸漸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中國式結婚成本
“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對拜……”在鞭炮與歡聲笑語中,一對新人的婚禮進入到高潮部分,眼看著兒子終于成家,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幫兒子整房子、買家具、籌備婚宴等事宜的陳先生滿臉喜悅,卻也有掩不住的疲憊。“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一代人比,結婚成本增長驚人呀!”在農村,父老鄉親們正式認可一對年輕人結為夫妻就是從舉辦婚禮的那天開始的。所以,一場婚禮既是一對新人的“宣告”,也是一個家庭的“面子”,從婚宴上的菜式、煙酒,婚房的布置每一樣都不愿意含糊。
在日趨昂貴的“中國式結婚”面前,越來越多的新人們愈加覺得囊中羞澀。據調查顯示86%的被訪新婚夫婦月收入不到8000元,其中絕大多數的月收入不到5000元。結婚錢父母出已經成為時下很多新婚夫婦應對巨額花銷時的首要選擇。大約有47%新人結婚費用的20%至60%來源于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結婚消費的80%至100%靠父母資助。
陳先生家住商州區沙河子鎮,兒子從11月份確定結婚的日期開始,一家人便早早的開始為婚禮做準備。從裝修房子開始,在原來的基礎上,重鋪地板磚、粉刷墻面、更換門窗等花了近1萬元。緊接著便是購置新家具,沙發、茶幾等花了大概1.2萬元,裝完房子又是購買家電,除去家里原有的電腦、電冰箱之外,46寸液晶屏電視機、洗衣機、空調等新電器也一應俱全,花了將近3萬塊。家里基本布置完之后,陳先生和老伴又開始籌備婚宴,現在村里雖有人在飯店包席,但陳先生覺得在家做席更熱鬧、更有氣氛,便從待多少席的客,每席上幾個菜,邀請哪些賓客等一一籌備,整個宴席花費1.5萬元左右,再到婚慶公司、婚車等的安排又是近5000元。兒子和兒媳也忙碌的拍婚紗照、買衣服首飾等大概花了兩萬多。
這些焦頭爛額的事情讓陳先生直感慨結婚成本的高昂。他告訴記者,1986年他結婚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那么多的花費,更沒有那么多的家具,他印象比較深的是,當時的立柜、梳妝臺等都是請村里的木匠做的,那時候流行的“三轉一響”他還買不起,只是置辦了一些衣物、被褥等,宴席只有三十幾桌,每桌花費也才30元左右,總共花了1千多不到2000元。說起他的兒子結婚花費,他表示,雖感覺花費很大,卻也情愿,他說:“現在的形勢就是這樣,我就這么一個兒子,就結這么一次婚,不能太不像樣子”。據陳先生回憶,他有一個長輩是上個世紀60年代末結的婚,結婚的家具只有兩個鎖衣的大紅箱子,一床褥子,兩床被子,一條粗布織的床單,那時候家里睡的還是土炕,婚禮就在當時的生產隊干活休息的間隙舉辦的,一人幾顆糖、幾根煙就搞定,完了大家繼續干活。
“爺爺娶奶奶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用了半頭豬,我要娶個媳婦得要父母半條命”,雖是網絡上的一段戲言,卻也真實的反映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結婚的成本也在不斷的增長。家住洛南縣中村鎮的“準新郎”趙先生滿臉無奈的說道,“我也不想讓父母為了我娶媳婦花掉辛辛苦苦操勞大半輩子的積蓄,但是現在結婚成本太高了,不靠父母的話我就得打光棍了。”
結婚成本增長100多倍
據年近50歲的冀女士介紹,他們那時候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自己做的,縫紉機是那個時代每個新娘子的渴求,方便以后過日子縫縫補補,但是她的“80后”女兒卻認為,又不是每個新娘子都是裁縫,縫紉機根本就沒有必要置辦。對待父輩甚至祖父輩“省錢”的結婚,“婚不起”已漸漸成為包括我市的“準新人們”在內的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據了解,上個世紀70年代初大米國家供應價憑糧票0.15元左右,豬肉0.80元左右一斤,那時候在我市的農村大部分結婚的家具除了兩個鎖衣箱和簡單的被褥外,還會有一張帶抽屜的桌子,當時的彩禮只有一二百元,結婚成本總共就400元左右。
到了80年代結婚的彩禮是200多到500左右不等,家具講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三轉一響”,那時的農村大部分人只是擺幾桌婚宴,送上幾床被褥,請木匠打桌子、梳妝柜、床等家具就過門兒了,四件套湊不齊照樣結婚,新衣服是扯布自己做或者找別人做,家里用織布機織兩條新床單。婚禮也很簡單,拜完天地新人面對毛主席像,由證婚人完成證婚就可以了,房子基本就是和家里人一起住。婚禮一般花費2000元左右。
90年代,婚禮明顯提高了一個檔次,彩禮從2000元到6000元不等,不僅有大立柜、高低柜、寫字臺等家具,也有了新的“三大件”,錄音機、電視機、洗衣機,婚宴從以前的幾桌到五十多桌,并開始講究排場,家具、家電等都是按照各家的經濟實力購置,結婚成本開始漲到兩萬多。
21世紀初期,我市大部分農村結婚的彩禮是1萬元左右,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始有了摩托車、家庭影院等電器,也出現了為新娘子買“三金”的開銷,在2005年前后農村年輕人結婚開始講究拍婚紗照、婚車等,一場婚禮的花費就在5萬到6萬之間。
現在的農村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女方父母嫁女兒時,除了一般的家具、電器,都會要求男方有新房。按照目前的市場價位來說,一間平房按照60平方米算,三間平房,連蓋帶裝修下來至少也需要8到10萬元,如果是新蓋三間兩層小樓的話,也都在23萬上下。彩禮也由原先的幾千元漲到幾萬元不等,結婚家當也已經從自行車、洗衣機、電視機、煤氣灶變成摩托車、電冰箱、液晶電視,空調、電腦等電器,結婚成本已在10萬元左右。
如今,大部分年輕人的結婚支出都離不開父母支持,甚至部分年輕人還因婚禮的過度消費背上債務,這既不利于年輕人創業,又影響到老年人的養老。其實,結婚成本是否高昂并不是衡量婚姻幸福的唯一標準,家庭生活的和諧美滿最主要的還是感情的維系、用心的經營。
結婚應量力而行
結婚奢侈風越刮越厲害,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很大關系。婚禮作為兩個人愛情的結晶值得紀念,但是說到底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婚姻生活是實實在在的。一味地追求婚禮的奢華,過多透支財力,必然會影響到婚后的生活。新人特別是家長應該更理性地面對這一問題,不能盲目跟風。為了“面子”和虛榮心而不惜重金打造奢華婚禮的做法,并不可取。
現實中高昂的婚戀成本之下,年輕人結婚方式選擇的兩極分化日趨明顯。一部分人選擇啃老,另一部分則直接選擇裸婚。據《2012年婚戀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對于裸婚持反對意見只占33.9%,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人對于這種形式都報以支持,或者并不反對。對于當下許多適婚男女而言,裸婚或許已成為迫于婚戀成本過高的一種有效應對。
業內人士認為,婚禮給年輕人帶來的巨大壓力,很多是由傳統的家庭觀念導致的,一些父母因為各種原因和對傳統習俗的固守,往往帶來很多繁復的手續。有六成多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愿意舉辦簡約的個性婚禮,但是說說容易做做難,也有近六成受訪者直言,婚禮從簡的阻力來自父母。
除家庭因素,據一家媒體的調查顯示,有26%的受訪者認為,舉辦豪華婚禮是出于攀比心理,而有10%的受訪者更是直言,舉辦豪華婚禮是炫富在作祟:“看見別人的婚禮很有派頭,自己不跟著,生怕會落伍。還有些把婚禮也當做社交的一部分,通過婚禮來炫耀自己的經濟實力,排場越大越顯示身份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