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文/圖 趙曉翔)他,一生只堅守一種信念,熱愛新聞事業。他,一生只有一種人生態度,勤奮愛崗敬業。他,一生從未向組織提過要求,卻熱愛工作如同生命。42年,他始終堅守在邊遠貧困山區,用攝像機記錄農村精美畫面,用手中的筆謳歌百姓生活,先后在各級媒體刊發、刊播新聞稿件3000余篇。他就是被鄉親們稱為鄉村“土記者”的洛南縣石坡鎮廣播站新聞老兵潘貴堂。
農民當上“土記者”
1953年,潘貴堂出生于洛南縣石坡區商樹公社華星村一個農民家庭。受當過私塾先生的祖、父輩影響,潘貴堂打小喜愛讀書。1972年,潘貴堂高中畢業回到家鄉當了一名農民。當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早早進入了夢鄉,潘貴堂卻在油燈下讀書看報,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當時,村上家家通有廣播,潘貴堂每天都能聽到廣播播放的當地新聞,使他對新聞產生了濃厚興趣,也萌生了新聞寫作的念頭。這一年秋天,華星村核桃大豐收,潘貴堂看到鄉親們踴躍向公社交核桃,寫了一篇題為《華星村群眾踴躍上交核桃》的消息,第二天一早騎上自行車把稿件送到了石坡區廣播站。
“一顆核桃一顆彈,彈彈射向‘帝修反’……”幾天后,區廣播臺播出了這篇消息,隨后縣臺也播報了這條消息。潘貴堂至今還能記起當時廣播播出的情形,全村父老鄉親停下腳步,放下手中農活,仔細聆聽著關于他們的報道,華星村沸騰了,潘貴堂成了他們議論的熱點。
此后短短一個月內,潘貴堂又采寫了《呂生懷打野兔保莊稼》、《商樹公社箍洞造田保豐收》等稿件。這些新聞稿件播出后,潘貴堂一下成了全公社的名人,時任公社書記的李文政找到他,推薦他到剛剛成立的商樹公社放大站當廣播員,負責全公社的宣傳報道和廣播事業發展,潘貴堂從一名土農民變成了專門搞新聞報道的“記者”。
百姓疾苦記心間
2013年1月4日,秦嶺深處的寺耳鎮早已是冰天雪地,漫天雪花隨風飄舞,凜冽的寒風吹打在窗上“嗒嗒”地響個不停。晚上12時許,寺耳鎮政府的一個房間還亮著燈光,坐在燈下忙活著的正是該鎮廣播站的潘貴堂,正在趕寫領導慰問貧困群眾的稿子。前來檢查安全的鎮黨委書記王貴生被這位新聞老兵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動,輕輕地帶上房門退出了房間。
在商樹公社當廣播員期間,潘貴堂既感到壓力,同時產生了奮進的動力,他說:“看到百姓的微笑,就是我奮斗的動力源泉。”潘貴堂白天深入村組采訪,晚上加班加點寫稿件、讀書學習,每天都要忙碌到凌晨1點多,久而久之,便養成了晚上熬夜的習慣。為提高文字功底和新聞寫作水平,潘貴堂經常自費購買書籍學習,他說,那時候每月只有32塊錢工資,上要供養兩個老人、下要撫養兩個孩子,但無論再艱苦,每月都要拿出10塊錢購買書籍。在潘貴堂的臥室,我們看到床頭攤放著《新聞采訪學》、《報紙編輯學》等書籍。后來,潘貴堂還參加了漢語言文學專業自學考試和電大學習。隨著時間的推移,潘貴堂的文字功底不斷增厚,知識逐漸豐富,新聞寫作水平突飛猛進,每年在縣廣播臺發表稿件60余篇。
“看到勤勞樸實的百姓們一張張掛滿汗珠的笑臉,我就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把他們的稿子寫不好,我就睡不著覺,就覺得對不住他們……”潘貴堂顯得有點激動。干新聞40多年來,潘貴堂的筆尖從來沒有離開過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