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崔文
“市紀委包扶干部讓我入股誠惠食用菌公司,流轉了我一些地,不但變了現還讓我務工領工資,真是一舉兩得啊!”近日,山陽縣板巖鎮安門口村龍王廟組李寧澤激動地說。
安門口村是市紀委監察局的包扶村,也是山陽縣今年擬定的脫貧摘帽村。近年來,市紀委立足實際,將發展產業作為決勝脫貧攻堅的突破口,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扶貧先扶志
精神脫貧是基礎更是根本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物質上的扶貧,遠遠不及扶智、扶志來得長遠。
今年“七一”前夕,市紀委監察局針對村上貧困群眾脫貧信心和決心不足的問題,在村委會廣場組織開展了“迎七一、促脫貧、做表率”主題黨建活動,駐村工作隊在深入宣傳講解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八個一批”及有關惠民政策的基礎上,以快板、文藝匯演等喜聞樂見的形式,方便群眾知曉。
10月9日,市紀委在安門口村舉行“中國扶貧日”活動暨扶志扶智培訓開班儀式,駐村工作隊再次就市縣扶貧脫貧有關政策向與會群眾作了詳細宣講解讀。市中醫醫院醫療服務隊進村開展了義診活動,贈送了藥品,接待群眾達百人。隨后組織開展了為期10天的扶志扶智培訓,手把手教群眾種植食用菌、養殖黑豬等實用技術。
“感謝黨的好政策,更感謝市紀委這幫人,讓我們實現脫貧有了信心。”北坡組困難老人李家林拿著慰問金感慨道。重陽節前夕,市紀委領導上門為困難老人帶去慰問金,送上黨和組織的溫暖。通過政策宣講、技能培訓、義診救助、慰問群眾等方式,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農民變“股民”
為貧困群眾捎來了致富紅利
深秋時節,層林盡染,漫山紅遍。當你走在通往板巖鎮安門口村的203省道上,就會為一座現代化的生態示范園所駐足——這便是山陽縣誠惠生態農業園。
占地500畝的山陽縣誠惠生態農業園是當地一家民營公司。公司負責人惠秀明在外拼打多年后,回鄉創業報效桑梓,先后在本村規劃建成了食用菌生產加工、電商銷售、生豬繁育、有機肥等五大產業,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創新探索“黨支部+公司+貧困戶”模式,依托“三變”改革,引導群眾通過土地、“集體貸”資金入股的方式參與園區建設,折股量化共8000股,年可分紅500萬元,輻射帶動并穩定實現了園區周邊3個村328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沒想到,都快70歲了,我還能有自己的股金證,每年還能分紅。”貧困戶李傳龍激動地說。10月15日,安門口村的貧困群眾將村辦公室圍得水泄不通,這天是誠惠公司發放股金證的日子。像李傳龍這樣領到股金證的貧困群眾就有55戶。根據股金協議,分三年分紅,這些群眾當年分得了共18.5萬元的紅利。
壯大集體經濟
為鞏固幫扶成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脫貧攻堅,主戰場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而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穩定的重要物質基礎。
2014年以前,村上幾乎沒有集體經濟。市紀委駐村工作隊入村以來,針對村里人口結構,土地土壤、水分光照、氣溫等條件,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經多方考察研究,邀請西農大有關農業專家,于2015年后半年籌資28萬元建成50畝戶太八號葡萄園,并流轉給發展大戶,村集體經濟年凈收3.5萬元。更重要的是,發展大戶雇傭群眾通過施肥、除草、采摘、管理等方式,實現家門口就業,為12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提供了保障。
可喜的是,9月份以來,村脫貧攻堅黨支部整合駐村工作隊、鎮包村干部、村干部和黨員“四支隊伍”力量,將村上70畝土地盤活流轉給順安公司,50戶群眾得到土地年租金5.6萬元。公司前期投資2000萬元,正在規劃建設集旅游觀光、葡萄采摘、休閑娛樂一體化的金水灣田園綜合體,項目預計兩年后投入運營。村上新成立的富安民光伏發電公司并網運行,通過領薪、入股分紅等形式,全面帶動全村165戶貧困群眾如期實現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