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婷

伴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實現農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選擇。打造現代農業園區順應農業發展趨勢,是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三產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市不斷整合大項目、建設大園區、培育大產業,實行全流域規劃、全產業鏈開發、全要素聚集、全功能提升,逐漸由粗放式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向集約化生產、規?;洜I轉變,推動全市現代農業園區蓬勃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快速發展,譜寫了新時代農業追趕超越新篇章。
園區建設各具特色
五月的商山,草木蔥蘢,生機勃發。走進丹鳳棣花現代農業產業園,核桃園里科管剛剛結束,工人正在加緊高標準農田提升,葡萄園里葉綠果密,櫻桃采摘園中歡聲笑語,游人如織。
看著園區規劃圖,丹鳳縣農業局副局長王曉敏說:“棣花現代農業產業園由‘一心一環三大板塊’組成,以棣花古鎮為核心,7.2公里脫貧產業路為環線,由棣花文化旅游區、北坡農業觀光區、萬灣農家休閑區三大板塊組成,總面積5.28平方公里,覆蓋陳家溝、許家塬、鞏家河、棣花、萬灣等5個行政村。依托農業產業、人文景觀、山水資源發展全域旅游,通過園區變景區、農房變商房、資金變股金,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丹鳳特色的三產融合發展新路子。”
棣花現代農業產業園先后引進丹鳳葡萄酒廠、商于古道旅游公司、天宇潤澤公司等企業,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發展產業。丹鳳葡萄酒有限公司流轉1200畝地,交由陳家溝葡萄合作社種植葡萄。合作社負責科管等生產環節,葡萄酒公司訂單收購葡萄,加工成葡萄酒,著力開拓市場,提高附加值。鞏家河櫻桃專業合作社帶動鞏家河村發展櫻桃500畝,年產櫻桃500多噸,形成了櫻桃專業村。天宇公司流轉1045畝地,建立了老樹核桃科管基地,開發出了老樹核桃、核桃分心木茶等產品,自建網絡銷售平臺“核桃街”宣傳銷售。園區依托棣花古鎮景區客流量大的優勢,深入挖掘“一升核桃”“百年葡萄酒”“驛站文化”等文化特色,建設休閑觀光設施,吸引游客在棣花古鎮游玩后,通過旅游環線來這里休閑,今年已接待游客10萬多人次。
特色農產品加工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基礎工程,觀光旅游業是農業園區發展的助推器。將特色農產品賦予文化內涵,與旅游業深度融合,是有效提升農業園區功能的關鍵。
以商南縣試馬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為例,園區圍繞茶葉、蔬菜、林果、牡丹等產業,規劃了以試馬集鎮為中心,試馬河生態景觀帶為主軸,生態農業、基礎設施、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園區總體發展圖。大力挖掘茶文化魅力,打造茶文化產業,發展茶文化旅游,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成白茶基地8500畝、黃茶300畝、龍井茶500畝,采茶季節吸引大批游客前來品茶、賞茶、鑒茶。目前,園區實現總產值1.2億元,帶動就業2650人,人均增收2850元。
我市將實施現代農業園區提升行動確定為特色農業攻堅戰的八大行動之一,各縣區圍繞縣域主導產業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經營”的定位,編制了商州區萬畝馬鈴薯產業大園區、商州區喜眉山核桃產業大園區、洛南縣東晉桃園特色農業大園區、丹鳳縣棣花產業大園區、商南縣食用菌產業大園區、山陽縣生態豬產業大園區、鎮安縣綜合產業大園區、柞水縣西川產業大園區8個特色產業大園區的建設方案,明確了建設任務和工作計劃。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投資11.3億元,柞水西川、洛南東晉桃園、丹鳳棣花3個園區初具田園綜合體雛形,實現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綠色化、田園景觀化”。
到2017年底,全市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到119個,農業園區實現產值32.89億元,實現利潤4.33億元,園區帶動農民14.19萬人,其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3721戶。
多措并舉促進發展
近年來,我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升,積累了許多可資借鑒的經驗,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出了積極探索。
技術領先,提質增效。市上組建技術專家團,指導農業園區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開發力度,推廣應用良種良方、增產增效技術和模式,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全面提高農業園區科技含量、裝備水平和作業效率。聯系協調科研院所與現代農業園區組建科技示范基地和技術研發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步伐。洛南縣東晉桃園產業大園區聘請知名櫻桃專家趙曉軍入園指導,每年邀請世界櫻桃協會主席卡若利博士、植保專家約瑟夫博士、加工專家西拉德博士等入園技術指導,使園區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累計引進太空果蔬、紅菇等新品種467個,引進秸稈反應堆、食用菌自動化生產線、蛋雞疊層式自動化養殖等新技術267項。
產銷一體,利益共享。省市縣財政不斷加大園區建設資金扶持,積極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和撬動作用,吸引工商、民間資本等社會資本注入32.6億元參與園區建設,形成了多元投資的可喜局面。圍繞特色產業開發,實施“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由企業重點抓科技引進示范、產品開發營銷兩端,將成熟的“產中”環節交給農戶,引導和吸納貧困戶進入園區,通過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參股分紅等各種形式參與經營。柞水縣西川特色產業大園區通過打造木耳小鎮,輻射帶動了營盤、曹坪、紅巖寺等7鎮51個村510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提供長期就業崗位850個,臨時就業崗位1300個,吸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40多名,培訓職業農民120人次。
源頭監管,提升質量。市上推行省市級園區“五治一品”全覆蓋,強化投入品源頭管理,建立園區農產品身份識別、質量安全內控體系和追溯系統,向全市19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發放質量安全追溯監測設備62臺套,使園區生產實現全程可控。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和標準化生產,提高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水平,實現產品質量和產業水平雙提高。大力推廣減量化、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環保生產技術,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展循環農業,實現產品價值、產業效益同步提升。丹鳳縣民樂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已建成設施蔬菜生產區、休閑農業體驗區、果蔬貯藏配送區、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區、農副產品加工區五大板塊,構建了兩條生態循環資源再利用體系。用農林作物秸稈、修剪枝丫發展代料香菇,香菇廢料生產有機肥,有機肥還田發展設施蔬菜;用核桃殼加工活性炭,產生的熱能為蔬菜大棚加溫,走出了一條“節本降耗、產業互動、循環利用、生態保護、效益提升”的發展之路。
拓展功能,融合發展。培育現代營銷業態,引導園區加快推進園區冷鏈物流發展,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積極推行直銷直供、農超對接、農校對接、會員制消費等新型營銷模式,促進生產、流通與消費對接,確保優質農產品產得出、銷得掉、賣好價。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以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避暑躲霾、休閑度假、民宿康養等新興產業,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商州區佳騫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集種植、養殖、觀光、休閑為一體,建成生態養殖園130畝、標準化設施果蔬園430畝、休閑觀光園120畝、綠色采摘園1500畝。休閑觀光園的休閑垂釣、競技垂釣、蓮池觀賞、開心農場、跑馬場等項目,吸引市民爭相體驗。
精準發力破解瓶頸
洛南縣倉圣湖現代農業園區有110個大棚,種植有西紅柿、草莓、辣椒、花卉等,今年園區以基礎設施提升建設為主。老板姚振雷說:“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需要大量資金,周期長,見效慢,而銀行貸款周期太短,資金周轉是問題。前年我申請了國開行的500萬元貸款,只是一年的使用周期,花卉的生長周期是3到5年,還沒有見效呢,還款時間就到了。”
我市部分園區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生產經營困難的問題。農業產業投資大、周期長,除農業部門提供政策扶持資金外,園區建設資金主要依靠企業自行投資,自行籌措,部分園區水、電、路、橋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嚴重制約了園區發展。一些市場看好的項目,因銀行貸款難以落實,資金短缺,無法上馬;許多園區規劃布局不夠合理,各園區雖然編制了建設規劃,但部分園區依靠縣內技術人員編制,沒有邀請專家學者和有資質單位參與,規劃起點低,布局不夠合理,優勢產業不明顯,園區同業同質化嚴重;部分園區產業化程度不高,許多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園區產業單一,沒有推行循環化發展,農產品加工比重小,產品附加值低,整體效益不高;大多數園區管理經驗不足,部分園區管理行政化和家族化現象突出,現代管理運營機制不健全,管理機制傳統,不能按市場規律運作。“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沒有完全實施,沒有達到園區發展、農民增收的雙贏的預期效果。
我市農業基礎扎實,資源豐富,如何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推動我市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是探索的主方向。當前,我市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著力打造一批高產、高效、優質的現代化農業園區,在保證農產品品質、產量和供給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生態保護、休閑度假以及品牌影響等全新的功能,將農事活動與旅游有效結合,促進人們走進農村、了解農業、熟悉農村,從而達到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這才是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正處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需要進一步創新思維,加大扶持力度,推進特色產業大園區建設,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向田園綜合體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引領和示范帶動能力。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我市將強化規劃引領,建設特色園區。引導園區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科學制定園區發展規劃,明確實施重點,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循環”型園區。積極招商引資,調動社會工商資本投身園區建設,加強項目爭取,整合資源要素,實施部門合抓,協調涉農部門項目資源向農業園區傾斜,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新發展一批生產要素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經營機制完善的現代農業園區。同時,加強園區監管,創新管理機制,積極推進園區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和現代化生產,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