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創原(商洛)平臺建設綜述
本報通訊員 張宏
自去年3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秦創原建設工作,全市上下積極參與主動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建立政企、校企、校地合作機制,積極探索飛地發展模式,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
一年來,我市搶抓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機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優化創新生態,釋放創新活力,全市科技創新風生水起,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生根。
“兩鏈”融合 創新驅動破解“卡脖子”難題
對于欠發達的貧困山區來說,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緩慢,始終掣肘著商洛經濟社會發展。
去年以來,我市成立了秦創原(商洛)創新驅動平臺建設領導小組,組建了秦創原(商洛)創新促進中心,投入專項資金1300萬元用于秦創原建設。相繼出臺了《秦創原(商洛)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關于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等政策文件,加快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
同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升科技供給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持續推進高校進企業活動,征集“卡脖子”技術需求35項,并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機制。組織全市80余家企業與高校精準對接,40余家企業與西安交大等高校達成了校企合作,完成技術合同交易1.73億元。
“我們于2019年11月份投產,目前招引企業14家,其中科創類企業6家。”在洛南縣環亞源環保集團,負責生產運營的總經理康娟說,“針對尾礦、化工企業污泥中含有部分重金屬、廢金屬,我們通過先進工藝,從危固廢中提取有色金屬,加工成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使廢棄物變廢為寶。2021年,上繳利稅1.51億元。”
在科技項目謀劃上,我市組織申報2022年中央引導地方專項項目5個、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2項、省區域創新能力引導計劃重大技術產業鏈8個(釩產業),爭取中央和省上2021年第一批科技計劃項目36項,總資金約4700萬元。 我市還積極借力資本市場推進創新驅動,市政府和農發行等13家省級金融機構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10家市級銀行與20家企業簽訂了項目貸款合同或意向書,涉及金額62.98億元。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融資多元化風險補償機制,組建科創基金,擬定了《商洛市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設立方案》,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設立,引導社會力量和地方政府加大對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投入,加速推動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轉化。
飛地孵化 精準對接實現“空中加油”
歷經一年時間的探索與實踐,我市科技創新上升了新臺階,經濟發展邁出了大步伐。
事實上,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回遷發展不是天方夜譚,這是我市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創新驅動精神,實現商洛追趕超越的生動實踐。
我市依據市內外資源稟賦的差異性,通過“政府統籌、企業共建”的方式,引導和支持虎之翼、雷博光電等龍頭企業持續深化“異地研發、商洛轉化”發展模式。擬采取“政府主推、企業主體、市場主導、人才主力”的形式,在秦創原總窗口建設集創新企業培育孵化、產學研融合發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功能為一體“飛地孵化器”。目前已簽訂相關協議,形成飛地孵化建設方案。
“我們團隊分別采用尾礦固體廢棄物燒制性能優異的發泡陶瓷材料,尾礦利用率80%,年產量是現有輥道窯的3倍左右。繼發泡水泥新研發成功后,新研發工程陶粒,硬度和質量優于石子,目前已與藍田建筑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在商洛高新區秦創原(商洛)創促中心孵化基地,商洛學院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趙威展示了燒制好的發泡水泥和陶粒樣品。
山陽、柞水中藥材溯源體系建設完成,“盤龍產業學院”“盤龍健康醫藥工程技術中心”“秦創原秦嶺健康醫藥成果轉化示范園”掛牌成立,標志著商洛校地合作開啟了新的篇章。
“利用商洛道地中藥材研究面膜,申請專利,與香菊藥業合作開發鼻腔凝膠,目前已有部分成果。”商洛學院梁旭華教授說。
校地合作催生效能,創新打造產業矩陣。陜西海恩與西安交大合作開發改性錳酸鋰等新材料,取得發明專利13項,目前改性錳酸鋰和18650電池已投產,年銷售額1.5億元。氟磷酸釩鋰正極材料及儲能電池已開工建設,投產后將形成30億元產值。中天禹辰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丹鳳縣政府開展校企、校地三方合作,共建環秦嶺航空智能科技裝備產業園。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AI領域的學科優勢及人才儲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商洛的產業結構優勢,商洛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優勢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創造新的科學研究及產業生態,推動商洛升級加入全國“AI+”產業陣營,使產業新區煥發新的活力。
西安·商洛飛地孵化器目前已確定生物醫藥、健康食品、新材料等領域約10家企業入駐。
人才下沉 鄉村振興有了“壓艙石”
讓企業出題,讓專家解答,積極發揮科技人才引領作用,實施創新驅動,是我市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一年來,我市聘用徐宗本等8名院士為秦創原(商洛)創促中心顧問,并邀請陳發虎、張宏福、朱玉賢等院士開展“院士商洛行”活動。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9個,與高校共建人才聯絡平臺13個,組建秦嶺特色生物資源研發等創新團隊2個。全市共選派392名科技特派員,持續開展“百名科技特派員助力百村振興行動”,推進科技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轉移轉化、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被群眾譽為“土專家”的柞水縣科技特派員李小虎,從羊肚菌建棚、育種、出苗,一直蹲在大棚里,他像照料自己孩子一樣,全神貫注地呵護著羊肚菌幼苗。
“這塊科技示范田原來種草莓,1畝地收入5萬元,為了節約用地,改種羊肚菌,1畝收益10萬元以上。”李小虎說,“我們先是引進湖南技術,后來跟著陜師大、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專家學習,攻克技術難關后再向全縣推廣,提高農民收入。”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有了“壓艙石”。曾經貧困的山溝如今有“顏值”更有“氣質”。
商洛學院體育學院楊艷是依托科技創新帶動創業的女中豪杰。她借助秦創原平臺建設和體育專業優勢,申請工程技術中心,計劃近期成立康養體育服務公司,目前帶動30余名老師參與創業,其中4人參加全運會執裁。
將創新驅動延伸到鄉村振興“末梢”,柞水縣走出了“先手棋”。柞水縣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定政介紹說,柞水縣木耳產業得益于秦創原平臺建設,以前菌棒生產對生態破壞較大,浪費土地面資源,而且產值不高。自從吉林農大在這里建立院士工作站后,引進專業團隊,從山上采集樣本,探索出吊袋生產木耳,形成了培育菌種、制定標準、病蟲害防治、廢棄菌包利用、產品深加工研發等閉環式經營模式。公司共為30余家企業進行技術指導服務。解決大學生40余人自主創業。
今年3月,我市實施了“三百四千”工程,圍繞“3+N”產業集群和17條重點產業鏈,確定了30個“千名人才創新創業”重點項目。開展了“科技局長進百企紓難解困”活動,走進109個科技型企業生產一線,現場解決問題23個,協調省市主管部門解決問題9個,征集科技技術需求百余項。
“僅去年全市剛性引進碩士研究生138名,博士研究生5名。聯合高校企業共同培養博士研究生4名。柔性引進各類人才32名,落實高層次人才過渡住房、安家補貼、稅費減免、創新創業扶持等優惠政策。”市政協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長趙緒春說,“未來我們還將借力秦創原建設,提升全市科技創新能力、打造人才創新高地、推動全社會創新創業,助力商洛‘一都四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