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體系構建的思考
我市森林覆蓋率達69.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多年持續穩定在330天以上,良好的生態已成為我市一張亮麗的名片。圖為商州二龍山水庫。(本報記者 楊 鑫 攝)
郭萌 王怡
商洛是陜西唯一全域處于秦嶺腹地的地級市,生態資源豐富,是國家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和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9.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多年持續穩定在330天以上,生態環境質量居陜西之首,先后榮獲中國氣候康養之都、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最佳康養休閑旅游市、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等多個“國字號”品牌。生態產品作為推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是解決生態資源價值轉換、生態資本保值增值以及實現生態經濟永續發展的基礎。目前,浙江、江西、貴州、青海4個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省份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和初步成效。陜西作為大秦嶺祖脈核心區域、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關鍵區域、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的西部大省,也在積極開展探索和實踐。
近年來,商洛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殷殷囑托,在秦嶺地區率先爭取開展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積極探索由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綠水青山“好顏值”向金山銀山“好價值”轉變。
針對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問題,陜西高校新型智庫商洛發展研究院在陜西省社科聯的支持下,以“陜西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理論體系與實踐探索”項目研究為契機,立足國情、市情實際,從政策供給視角出發,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與途徑,積極向各級政府建言獻策,多次受到省、市領導的肯定性批示。由于目前國內外對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的理論探究和實踐探索還處于早期或起步階段,與生態產品相關的自然資本核算等理論體系尚待建構和完善,不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重路徑有待明確,因此,政府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明確。
第一,進一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保障。當前,在全國居民綠色消費意識、環境保護意識、生態產品有償使用意識等生態文明理念相對薄弱的現實情況下,很難依靠大規模的自愿交易形成自由的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立以法律、資金、技術為要件的系統化制度體系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條件,因此,商洛市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中,需加快完善生態產品法律體系,厘清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不同集體所有者之間、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之間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力邊界,明晰政府之間、政府與企業(個人)之間、企業(個人)與企業(個人)之間的交易規則。同時,應不斷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生態區位林補助、退耕還林(草)等補償力度,通過生態彩票、生態銀行、生態債券、生態保險、生態信托、資產證券化等市場化手段豐富資金來源渠道,以生態產品交換價值為基線,綜合市域、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市場供求狀況、服務用戶承受能力等要件確定生態產品交易價格。
第二,持續推動擴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范圍。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多元化實現,就要明晰各層級政府間的責任邊界。商洛市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中,市、縣政府要負責區域或流域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村集體組織負責社區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要推動生態保護補償由流域、森林、草原、濕地等單領域補償向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等綜合補償轉變,建立完善森林碳匯、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等現有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的統一管理部門、中長期配額總量以及MRV(監測、報告、核查)體系,要積極引導生態功能重要、生態資源富集的貧困地區,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大力發展木本糧油、林下經濟、生態康養、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生態產業。
第三,積極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公私合作模式。從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環境服務PPP實踐成效來看,積極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PPP模式是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商洛市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中,可積極借鑒發達省市的先進經驗,創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嚴格市場準入條件,引導符合資質的私人部門積極參與國家公園管理、流域綜合治理、自然保護區建設、碳匯造林等生態產品項目。按照“一項一策”原則,創新多種形態的PPP模式,規范生態產品PPP項目運作流程,完善私人部門退出機制。應強化政府通過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擔保補貼等方式設立生態產品項目投資基金,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生態資產融資產品,推動生態產品PPP項目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四,深入推進行政化生態保護補償向市場化交易演替。商洛市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中,可以適當借鑒“使用者付費”理念,分階段、分區域、有秩序地推進私人直接交易、限額交易、生態產品認證等市場化交易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清新的空氣、宜人的氣候、清澈的藍天、舒適的環境等非實物形態的生態產品,具有極強的消費外部性,這些生態產品應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均等化的范疇,由受益區政府代表人民購買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生產的生態產品,從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