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太昌
大學生作為特殊的消費群體,具有獨特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特征,且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其消費行為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當下大學生消費積極性越來越高,“超前消費”“沖動消費”等現象日趨普遍。為了解在網絡環境不斷發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我市大學生消費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消費心理和行為特征的具體表現,商洛調查隊通過線上、線下發放問卷的方式開展了專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商洛大學生疫情期間消費支出有所減少,消費觀念較理性但缺乏合理規劃,超前消費需引導。
消費需求多元化
超九成大學生每月消費低于2000元,其中,每月消費在1000元及以下的占43.44%,每月消費在1001—2000元的占48.83%,每月消費在2001—3000元的占5.8%,每月消費在3001元及以上的占1.93%。
家庭支持仍是商洛大學生生活費的主要來源,73.91%的學生反映其生活費全部來自家庭,22.22%的學生生活費部分來自家庭,3.86%的學生生活費全部靠自己賺取。對于自己賺取生活費的主要渠道,調查顯示,55.56%的學生通過兼職實習賺取生活費補貼,29.63%的學生表示通過勤工儉學賺取,35.19%的學生則通過申請獎學金、助學金增加收入,16.67%的學生通過投資理財賺取額外收入,9.56%的學生通過自主創業賺取收入。
就餐費用占比最大,消費需求日趨多元化。商洛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用于伙食零食的比重最大,達到94.69%。筆者走訪了解到,大學生一日三餐都在學校食堂就餐的話,日均飲食費用在20—30元,加上洗護用品等生活必要支出后,1000元的消費基本包含絕大多數學生每月必要開支。但隨著家庭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校大學生不再滿足于溫飽消費,對飲食、衣著、社交、娛樂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消費也趨于多元化。除了每月就餐費用,大學生每月生活開銷還用于以下幾方面,按照開銷占比依次為:生活用品、購置衣物、交通通信、日常交際、學習培訓、娛樂旅游。
“謹慎超支”是商洛大學生主流消費觀。當被問及每月生活費是否會超支時,15.4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會,每月都有”;57.9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偶爾,情況較少”;26.57%受訪大學生表示“基本不會”。由此可見,商洛大學生對超前消費持謹慎態度,盡量避免讓自己承擔一些不必要的風險。在152名存在生活費超出預算情況的大學生中,65.79%的大學生選擇“節衣縮食,撐到月底向家里要”;18.42%的大學生選擇“預支下月生活費,反正還有錢,走一步算一步”;21.05%的大學生選擇“向朋友借,等下月有錢再還”;3.95%的大學生選擇“到花唄等網絡借貸平臺借貸”;15.79%的大學生選擇“去做兼職賺取生活費”。每月的預支額度多集中在500元以下的占比58.55%,每月的預支額度處于500—1000元區間的占23.68%,每月的預支額度處于1000—1500元區間的占11.84%,每月的預支額度處于1500—2000元區間的占3.95%,每月的預支額度大于2000元的占1.97%。
大學生對消費現狀較滿意,對超前消費態度寬容。調研結果顯示,87.93%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消費現狀表示一般或滿意,其中27.54%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消費現狀比較滿意,14.98%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消費現狀非常滿意,僅有8.21%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消費現狀不滿意,3.86%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消費現狀非常不滿意。當被問及如何看待當代大學生超前消費現象,被訪大學生普遍持相對寬容態度,46.38%的人認為要看其家庭情況,在家庭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超前消費;43.48%認為可以超前消費,但要引導其理性消費;7.25%認為無所謂,僅有2.9%的大學生認為要堅決反對超前消費。
缺乏合理規劃
商洛大學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消費支出有所減少。調研結果顯示,疫情期間消費支出與非疫情期間相比有所減少的學生占34.78%;疫情期間消費支出與非疫情期間基本不變的占46.86%。變化區間處于100元以下的占40%,處于100—500元的占43.64%。減少的原因是,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像平時一樣”的占59.42%;心理狀態為“消費欲望減退,增加儲蓄,防范風險”的居于第二位,占比24.15%;心理狀態為“短期消費增加,購買之前沒買的物品”的占11.11%;心理狀態為“報復性消費,享受當下”的僅占5.31%。
消費觀念較理性但缺乏合理規劃。調研結果顯示,80.1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理性消費(注重產品本身質量),15.46%認為自己感性消費(在購買和消費過程中能給心靈帶來滿足感),4.35%認為自己感覺消費(注重物品品牌和樣式)。在購買商品時,對受訪者影響最大的前四個因素分別為,價格(85.99%)、質量(77.29%)、實用性(68.12%)、舒適度(58.94%),提高商品性價比、降價促銷等方式仍然是有效刺激大學生消費的方式。但大學生對自身消費規劃評價不高,當被問及是否有消費規劃時,13.53%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從不計劃,想花就花”,57.49%表示“偶爾計劃,視情況而定”,22.71%表示“經常做計劃,能省就省”,僅有6.28%的大學生表示“一直堅持做計劃,每一筆錢都有它的必要理由”。被訪學生中,僅有19.81%的學生能堅持長期記賬。
大學生線上消費表現更積極,但對網絡“種草”較為“冷淡”。受疫情影響,207名大學生線上消費平均比重占56.59%,比線下消費平均比重高出13.18個百分點。不過他們對網絡“種草”表現較為“冷淡”,面對小紅書APP上的“種草”帖或抖音App上的“種草”視頻,47.34%的大學生選擇“理性消費,不會影響購買決策”,19.81%的大學生選擇“有時沒有購買需求,但因為瀏覽相關信息較多,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購買決策”,13.53%的大學生選擇“有購買需求,瀏覽筆記使購買決策變得清晰”,僅6.28%的大學生選擇“本來沒有購買需求,但沖動消費增加經濟負擔”。
引導理性消費
注重學校教育。院校需要加大對大學生消費方面的教育力度,將培養學生正確消費觀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定期組織相關主題活動、演講比賽等,創造良好消費環境,幫助大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調研結果顯示,將近四分之三的學生生活費全部來自家庭,院校應重視、支持、鼓勵學生在大學期間勤工儉學或兼職實習,通過大學生對不同職業、崗位的參與體驗,促使其深入感受到掙錢不易,從而增強節約意識。
家長適當引導。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消費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學生從不做消費計劃。家長作為主要經濟供給者,要以身作則,堅持科學的消費理念和理性的消費行為。家長要避免一次給孩子太多生活費用,合理適度給予生活費,提醒大學生金錢來之不易。加強對孩子消費方面的正確指導,并適當關注學生日常花銷動向,對孩子消費需求和行為有全面的了解,合理控制孩子的費用支出,幫助其制定科學的消費規劃,建立合理的消費觀念。
加強自我管理。大學生應當關注當前需求,將自身精力放在提高自身能力上,正視消費欲望,在能力范圍內適度節約。對自己的可支配生活費合理規劃,杜絕高消費、炫耀消費、享樂主義和過度超前消費,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注重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量入為出,開源節流。多參加學校實訓活動,把握動手實踐、人際交往的機會,不斷完善自身人格,提升個人修養,將生活費花到更有意義的學習培訓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