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創新機制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
陜西日報記者 鄭 斐
7月8日的鎮安縣云蓋寺鎮金鐘村,太陽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30多歲的鄒環從地里回來,順道走進村里93歲老黨員田祥應家,問道:“大叔,這兩天身體怎么樣?家里都好吧?”
鄒環是個熱心腸,在村里開了個小賣部,平日里左鄰右舍有事都喜歡找她幫忙。去年,她被群眾推選為金鐘村搬遷點片區片長,參與政策宣傳、防汛救災、返貧監測、矛盾調處、治安聯防、護林防火、風險防控、秦嶺保護等各項基層社會治理工作。
商洛市常住人口204.12萬人,境內山大溝深、人員居住分散、自然災害多發。近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吸引人才、項目不斷涌入,市域矛盾糾紛和群眾利益訴求趨向多元化、復雜化。面對問題,商洛市積極探索實踐,建立了“八抓八防”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工作機制,即抓政策宣傳、防法治盲點,抓防汛救災、防人員傷亡,抓返貧監測、防因貧不穩,抓矛盾調處、防極端行為,抓治安聯防、防大案要案,抓護林防火、防群死群傷,抓風險防控、防失察失控,抓秦嶺保護、防“五亂”行為,著力防范化解社會治理各類風險隱患,全力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
選優片長是關鍵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向集鎮和縣城流動加劇,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明顯,原有基層治理機制已經不適應現實需要。”鎮安縣綜治中心主任朱杰說,“我們將全縣147個行政村和7個居民社區因地制宜劃分為3854個片區,從組長、公益崗位、離退休干部、黨員中好中選優、優中選強,挑選有信心、有素質、想干事的人來擔任片長,有效破解管不全、管不細、管不好的問題。”
“八抓八防”工作機制最早從鎮安縣起根發苗,后逐漸向全市推廣。針對山區村組規模大、服務觸角不深等問題,商洛市堅持因地制宜、相對集中、便于治理原則,細化治理單元,明確片長責任。根據實際,在市縣鎮村組五級組織體系基礎上,劃細做實片區,增加基層治理單元。科學劃片,在農村以自然院落、搬遷點、溝域、道路等為單元,按10至30戶進行劃分;在城區以小區、街巷、企事業單位等為單元,按原則上不超過80戶進行劃分,將全市1296個村(社區)劃分為26825個片區。
“這項工作選優片長是關鍵。”鎮安縣云蓋寺鎮黨委副書記白宗濤說,“我們要求片長們必須做到‘黨的政策法規清、服務對象底數清、公共設施分布清、家長里短訴求清、監測處置方法清’。”
厘清職責強服務
“群眾需要,片長就到。”李開星是柞水縣杏坪鎮中臺村廟灣片區的片長,他負責的片區內共有群眾35戶123人。去年,全縣“八抓八防”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剛剛推行,李開星就被鄉親們推選為片長,日巡查便成了他每天必須做的“第一件事”。
“每天早上8點到9點不間斷在片區轉一圈,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成了習慣。”李開星笑著說,“別看官不大、責任可不小,片區不廣、事情可不少,事情簡單、干好不易。”
結合地形環境和發展實際,商洛市將人、地、事、物、情、組織等要素納入片區管理服務內容,聚焦片區難事急事愁心事,進一步厘清“抓”和“防”的重點,并明確片長作為宣傳員、信息員、調解員、管理員、服務員的職責,為群眾提供精細化管理服務。全市2.6萬多名片長在把握社情民意、排查安全隱患、引領創業帶富、推進鄉村振興、強化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是片長我負責,服務群眾零距離。”這是商州區江畔假日小區片長房巧燕對群眾的承諾。通過開展“敲門行動”、積極調解糾紛、服務特殊人群、定期治安巡邏、狠抓疫情防控,把小區102戶小家庭變成睦鄰友好的大家庭。
建好平臺增質效
“我們營盤鎮創新建立了‘八抓八防’秦嶺保護智慧管控模式,把人防與技防有機地結合起來,全力做好秦嶺‘五亂’監管,實現了人物一網全覆蓋、智慧監管無禁區。”柞水縣委常委、營盤鎮黨委書記嚴文軍說。
商洛市6縣1區強化智能化平臺建設,投資約1.6億元建成了市縣鎮村四級綜治視聯網、縣級總指揮平臺和行業部門專項指揮平臺??v向上,實現了從市總指揮中心與縣總指揮部、鎮(街道)指揮部、村(社區)指揮所、片區之間的上下聯通、可視調度、會商研判。橫向上,鎮安縣、柞水縣、洛南縣建起了縣級總指揮平臺和8個專項指揮平臺,山陽縣建起了縣級總指揮平臺以及衛健、民政、水利等9個部門視聯可視系統,商州區建起了區總指揮平臺和區委、區政府、區委政法委3個專項指揮平臺,建立了縣鎮村組片長微信工作群,研發安裝了手機APP,實現了縣總指揮部與鎮(街道)、村(社區)、片區及各專項指揮部之間的聯通調度。
據了解,“八抓八防”工作機制開展以來,商洛市2萬余名片長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并發揮積極作用。2021年汛期,商洛市落實“防搶撤”機制,累計轉移危險區群眾52萬多人次,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21年12月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商洛市各縣(區)日均投入片長2萬多名,堅持日排查報告制度,為疫情防控作出積極貢獻。